7月26日19:45,西安音乐厅青少年打击乐艺术周的收官之作——闭幕音乐会“槌音谐响”上演。国内打击乐演奏家、教育家和作曲家联袂登台,与西安音乐厅青少年打击乐团学员共同呈现,为第三届青少年打击乐艺术周画上句点。

顶尖阵容奏响视听盛宴

音乐会特别邀请了西安音乐学院2620打击乐团、陕西师范大学木马打击乐团两大杰出团体,他们以灵动的鼓槌和激昂的节奏增添熠熠星光。当长安的风穿过乐器的缝隙,当古都的月色在金石的泛音中凝结,观众们现场感受到了马林巴、定音鼓等打击乐器与世界对话的震撼。

在《Collide》中,打击乐手们化身声音的“撞击者”与“塑造者”,带来一场沉浸式的、充满原始力量与精密计算的视听盛宴。舞台上乐器林立,槌棒翻飞,声音激荡。从温暖圆润的马林巴与颤音琴,到深沉轰鸣的定音鼓和通鼓,再到尖锐清脆的金属片、镲片、铃铛,以及独特质感的木鱼、木盒鼓,各种音色相遇、叠加、对抗、渗透,创造出充满张力和戏剧性的音响画布。

《Lift Off》由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打击乐声部首席刘恒、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打击乐首席张啸驰和西安音乐学院打击乐教师徐帆,以绝佳默契敲响每一个节奏。

刘恒作曲的打击乐二重奏《将军》,巧妙融合了马林巴与中国民族打击乐。大鼓以其浑厚有力的节奏模拟战场上战鼓擂动、气势磅礴的场景;马林巴则以其清脆悦耳的音色穿插其间,如同将军在战场上冷静指挥、运筹帷幄。

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打击乐副教授刘刚为西安量身打造的《雅拉》,沉淀14年岁月后在西安舞台奏响。其激昂节奏与澎湃旋律,让现场观众见证了这14年打击乐在中国和西安的蓬勃发展。

《Lamento e Danza Barbara》以“哀歌”为题,但并未沉溺于纯粹的悲叹,而是通过打击乐器将哀伤升华为充满力量与反思的艺术表达,呈现了一场穿越声音与寂静的深邃旅程。独奏打击乐与协奏之间展开复杂对话,时而交融共鸣,时而激烈对抗,相互碰撞、渗透、叠加,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混合音效和音响层次。

心跳,是生命最原始的打击乐。在这里,原本素不相识的观众们卸下了身份和年龄的“铠甲”。因为打击乐用最原始的方式,让大家在同一时刻因心中对音乐的热忱而心跳共振。希望西安音乐厅爱艺中心的孩子们能在这首《爱·艺》的熏陶下,始终保持对音乐的原始热爱,茁壮成长。

传承探索与深度对话

本届打击乐艺术周,不仅是一场青少年打击乐技艺提升之旅,更是一场关于传承、探索与启迪的深度对话。

五天的密集学习,六场大师课程的聆听,两大专家指导教学音乐会,由高校专业团体特别呈现的音乐会,以及两场高水平、高质量的音乐会……数位享誉国际的打击乐大师,以他们深厚的艺术积淀与独特的教学魅力,为年轻的打击乐学员打开了通往节奏艺术更高殿堂的大门,不仅显著提升了学员的演奏技巧,更深化了其音乐理解,提供了有关艺术生涯规划和建议。

从古典马林巴的精妙音色控制,到民族打击乐的深厚底蕴,再到现代打击乐的先锋探索……每一次课堂,都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孩子们专注的眼神、恍然大悟的瞬间,以及教室里回荡的、经过大师点拨后焕然一新的节奏律动,构成了艺术周最动人的学术风景线。

课堂中,少年们或独奏,或重奏,或乐团合奏,用手中的鼓槌自信地讲述着自己的音乐故事。我们更聆听到了“初登舞台”的惊喜:马林巴的清澈旋律如溪水蜿蜒,小军鼓的密集滚奏似骤雨倾盆,架子鼓的复杂律动点燃全场激情,那些充满创意与活力的演奏,那些饱含情感与张力的表达,充分展现了当代青少年打击乐艺术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可能。

每一次自信的敲击,每一次默契的协奏,都是对艺术周主题最生动、最炽热的诠释——青春,当如鼓点般无畏、澎湃、生生不息。

以打击乐的力量连接古今中外

那些尚显稚嫩的手掌,正在完成一场伟大的传承。他们略带青涩的节奏,正在进行一次勇敢的突破:他们演绎的不只是乐谱,更是时代对“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独特诠释。孩子们以最直接的律动连接古今,以最本真的表达沟通中外,更以最开放的姿态拥抱未来。

这一次,由国内打击乐大师创作的中国打击乐作品,让孩子们既能在鼓中读懂民族基因,也能在世界舞台的聚光灯下展现中国少年的艺术自信。丹麦皇家音乐学院打击乐系主任Søren Monrad Jensen教授表示:“期待我们的打击乐教育,既能成为守护传统的堡垒,更能化作通向未来的桥梁——让每一个鼓点都承载文化记忆,让每一段节奏都传递时代声音。”

本次艺术周,正以西安为支点,让西北大地的鼓点成为中国打击乐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极;它以教育为纽带,让大师的艺术哲思与少年的创造热情,共同熔铸新的艺术语言;它以国际视野为镜,让长安的历史回响与全球的节奏浪潮,在文明互鉴中碰撞出更璀璨的火花。他们在这舞台上的每一次敲击,都是未来的序曲。


责任编辑:黄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