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带着一种研究的心态去生活,是不是就会更惬意一点?北京教育学院的汤丰林教授指出,研究指人对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进行探索,生活中所有问题的解决都是一种研究。比如,你要把菜做好,得研究菜的烹饪时长,配菜的特点,还得研究菜谱。要把孩子教育好,得研究孩子的心理特点,性格特点,为孩子提供有利于成长的家庭氛围。经过研究的生活与没有研究的生活是不同的。

有人想改变自己的个性,让自己更开朗更乐观更健谈,就要关注那些令人变得乐观的生活方式,与开朗的人交往,培养自己的口才,并付诸行动。要让自己情绪更稳定,就要减少一些外在环境对自己的刺激,力争和让自己舒服的人相处。

想要把工作干好,需要带着研究的心态。围绕一个问题去思考,搜集相关资料,交往相关人群,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在实践中去检验,去修正。工作中常常遇到很多难题,有些难题掺杂在一起,但找到一个小的切入口去研究,也许就会触类旁通,解决其他的难题。

心理学上有一种观念叫“心流”,这是一种最容易出成果的高度关注的状态,一个人处在研究状态中,会产生“心流”反应,促使他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更有价值。哲学家萨特曾在《存在与虚无》中阐释一个观点,人生本质是虚无的,为何人们还要孜孜不倦做那么多事情?哲学家因为研究了人类普遍的困惑,而成为认知领域的天花板。也就说,我们研究的问题越是觉有普遍性,越是有价值。社会学家困惑于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和审美特点,写出了《菊与刀》,阐释了日本文化所塑造的人性特点。

社会学的研究方式值得我们借鉴,他们以长期的实践观察,总结出一类人群的特征。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研究往往更令人信服。这也是《萨摩亚人的成年》令人喜爱的原因。经济学家的著作往往来源于数据分析、市场考察,《国富论》对白银与黄金价值的研究跨越了几个时代。

想过得幸福的人研究了幸福者的群体,发现他们无一例外对外部事件有乐观的解释,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把生活中的困惑当作课题去研究,就会有新的收获。无论是否能彻底解决问题,但肯定会有智慧的产生。作家刘震云说他很惊奇为什么祖母割麦子比别人割得快,割得多,问了祖母以后发现,原来是别人休息的时候她不抬头,一直割一直割。

合理的研究观是让研究成为一种精神,去引导自己的生活。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