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培赋能,思力致远——2025年暑期参训心得体会
作者:秋文艳
发布时间:2025-07-18 16:25:31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陕西教育客户端
一年一度的暑期培训叠加且刷新我的记忆,虽说网络时代信息爆棚,但面对面与专家团队的接触,他们对我的冲击力、感召力格外真切。他们是光,透过幽深的峡谷照亮潮湿的角落。我发自肺腑由衷感谢局领导为我们一线教师搭建的学习平台,专家奉献的饕餮盛宴!
此次培训督促我思考,既矫正过去,又笃定前行的方向。
一、责任担当是老师的使命
李存生教授强调,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我们的教育要和国家的发展战略相统一,教师的生命和国家发展紧紧相连。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是教师的使命。这个话题老生常谈,但却是灵魂发问。是的,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才的工作,必须为国家的现代化战略服务、为培养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人才服务。虽然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征程上,我们的党、国家、人民对老师的要求愈发严苛,但我们的政治站位必须到位,不能因年龄大了就懈怠、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责任与担当是教师的使命。更新自我、迎接挑战。暗自思肘,以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强化德、美并举,因材施教,渗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树立学生文化自信。培养出新型、复合型人才,为国家战略发展助力。
二、重构学习力是老师的必修课
北京大学郭春林教授的授课《如何提升学习力》让我终生难忘,我很激动,今生有幸做了一回北大教授的学生,他的自信、睿智、渊博、透彻、通达、举手投足皆是教育,这是人格的魅力。原来魅力与年龄无关,人生因思想而精彩。这是一节纯粹的理论课,两个主问题,学习力的要素和如何培养学习力,(重构学习力从三个方面入手,一个是学习的动力、一个是学习的毅力、一个是学习的能力)先构建整体框架再聚焦策略,思维逻辑缜密。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一千多名老师跟随他的一举一动,四个小时,全场鸦雀无声,他是甘霖滋润我们干涸的心田,是阳光,给予我们希望的曙光。这是思想的洗礼,是智慧的启迪。除了敬仰更多的是思考,他用观念改变我们的观念,用行动告诉我们,教育是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教育是用恰当的方法去引领学生;教育是实践中摸索创新;教育是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今天真正体验到什么叫“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致敬,感动中夹杂着愧赧,还是阅读不够,曾有人这样表达阅读的理解:我不曾环游世界,可我却觉得世界在我心中。读书吧,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读书吧,让生命在阅读中走向辽阔与美好!
三、实践是深度学习的练兵场
在教育教学中发现,学生浅表化学习泛化,究其原因,老师们受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大多老师以讲授为主,注重知识传授,淡化学生探究思考的空间,长期以来,学生依赖老师,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不强。缺少深度学习的学习模式是硬伤。郭教授强调,讨论、演示、阅读等实践活动是深度学习的模式。由此可见,实践是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器。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 课堂是我语文实践活动的主阵地,特别是2023年以来,我的聚焦点就是深耕课堂,把语文阅读和思维能力进阶、大单元教学、情景化教学,整本书阅读、活动优化、读写结合、合作探究等理念模式在语文课堂中践行,和孩子们一起在实践中探究,在探究中突破,在突破中超越自我。每次备课,首先要“素读”“裸读”,不看任何参考资料。先读出自己的想法,读出自己的感悟,再去看资料。根据每一篇文本的特质,找到它的教学价值,确定教学重难点,根据学情设置合理的语文实践活动,用活动推动课堂,就这样一篇又一篇的备课,直到今年5月份左右,研究名师课例(肖培东老师的《井冈翠竹》)恍然大悟,光靠这些活动是不够的,老师最大的意义是引导学生让学习真正发生,深度学习才是高效学习。于是在之前的基础上二度挖掘教材,深入语言内核,触摸到语言的温度,言语形式与情与理的融合,踽踽独行,艰难爬涉终不得解的困惑,在实践中茅塞顿开。力争把每一篇课文教在学生的心坎上,把语文教到学生的生命里,才是语文课的样子。
“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本次培训,专家们的课、专家们的人,以及丰盈的生命状态,激励和唤醒了倦怠的我,前行的路上,我将继续坚定脚步,履践致远,纵使征途困顿,依然坚守初心、本心。努力成为光、散发光,明媚自己,照亮别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