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虫创意)

今日中午12时,西安市将公布2025年中考成绩。近几天,15岁的考生小韩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白天也常常心神不宁。小韩的母亲胡女士说,“对于成绩公布,我是又期待又紧张,但感觉孩子比我还紧张,总念叨‘万一考砸了怎么办?’”

这份等待的煎熬,在西安许多中考家庭中弥漫,也折射出一个更深层的叩问:我们究竟该如何守护孩子成绩单之外那片更辽阔的心灵原野?如何培养孩子有韧性、抗焦虑的人格?

中考出分前的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无声的焦灼。对考生小李而言,这种焦虑具象化为食欲不振。

“不管成绩好坏,只有查完分数我才能甩掉这种不安的感觉。”小李说。“他怕辜负自己,更怕辜负我们。”小李的妈妈吴女士语气里满是心疼。

这种考后焦虑并非个例。相关研究显示,重大考试结束后至成绩公布前,是青少年应激反应和心理波动的高发窗口。

更隐蔽的焦虑藏在家长群体中。“家长群里每天都在转发网络博主的分数线预测等信息。”家长张女士坦言,明知过度焦虑不好,但身处其中很难独善其身,这种情绪也会在无形中传导给孩子。

“比起考前的紧张、焦虑,考后的情绪或许更为复杂,也是‘考后综合征’最容易爆发的阶段。”从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多年的西安高新区第四完全中学心理教师张伟娟认为,中考后的心理波动往往比考前更复杂——考前有明确的复习目标,考后则陷入“等待审判”的悬空状态。而在成绩揭晓后,孩子还可能面临多重心理挑战。

“首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成绩’的激烈碰撞。当成绩与预期出现落差时,孩子容易陷入自我怀疑。”张伟娟提醒家长,此时切忌马后炮式指责,可引导孩子向前看。不妨这样说,“我们看到了你的努力,一起看看如何调整。”

其次,还要注意同伴比较带来的隐形伤害。建议不拿孩子的成绩与他人对比,也和孩子提前约定,不和同伴进行比较,可暂时退出引发焦虑的“群聊”。

“人生是旷野而非轨道,这份成绩单只是孩子成长路上的一个路标,而非终点。”张伟娟建议,无论结果如何,希望家长朋友们能用接纳的态度陪伴孩子度过这段特殊时期,帮助他们学会“与不确定性和平共处”——这或许是中考带给孩子们最宝贵的人生礼物。她也特别强调,若情绪难调节,需及时寻求心理老师或专业帮助。

破除“分数魔咒”  人生是场耐力长跑

“原本可能因为学业压力大、睡眠长期不足或是人际关系等问题埋下了焦虑的种子,考试成绩公布前的巨大不确定性,就像一根导火索,把这些潜在问题诱发甚至放大了。”陕西省人民医院心身医学科(心理科)主任孙彦说。

孙彦告诉记者,焦虑本身是人类面对压力时的正常反应。那么,如何区分正常的“放榜”前紧张与需要干预的异常焦虑?核心在于其持续性和对个体社会功能的损害程度。

“什么是异常情绪?”她解释道:“持续的睡眠不好、心神不宁、烦躁、社会功能受损,比如该学习的时候学不进去,满脑子都是担忧的事。”当焦虑情绪达到这种程度,影响到孩子的日常学习、生活和社交时,就应当引起家长和本人的重视,考虑寻求专业帮助。

在诊室里,孙彦经常接触到一些令她担忧的认知模式。“‘中考考不好就上不了好高中、好大学,这辈子就完了’。如果是这样的思维,就肯定会焦虑。”她直言不讳地指出,这种将一次考试结果与整个人生成败直接挂钩的绝对化思维,是加剧焦虑的重要根源。

孙彦经常引导家长和考生建立更长远、更积极的视角,帮助他们调整对分数的认知,将关注点从单一的考试结果转移到孩子在整个过程中展现和锻炼出的综合能力上。

“家长自身需要先稳定情绪,避免传递‘一考定终身’的极端观念,理解并接纳孩子的情绪,共同认识到人生道路的多样性和长远性。”孙彦说,当孩子具备了管理压力、调节情绪、克服困难的核心能力,拥有了健康的身心状态,他们才能更从容地面对包括考试成绩在内的各种人生挑战,真正赢得人生的“长跑”。

以科技为翼  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如何让每一个孩子都被关注、被理解、被支持?在教育焦虑渐成社会通病的当下,西安家育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给出了“人工智能+教育心理”的创新答案——这家2023年诞生于西安高新区的企业,正用 AI 技术破解青少年心理健康难题,仅两年就斩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及20余项荣誉,“智心羽 AI”项目更入选陕西省“数字经济典型案例”。

创始人吴鑫羽是陕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博士,也是两位孩子的母亲。“传统心理服务要么低频滞后,要么难以触达,我们想让科技提升人的幸福感,为我国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服务。”她带领团队研发的 “智心羽”AI小程序,自2024年7月上线以来,已吸引4万多用户。

打开小程序,“测一测”“AI 对话”“好奇心广场”三大功能模块清晰呈现。记者亲身体验“测一测”后发现,测试结果与自身情况高度贴合。

“我们的核心创新在于摒弃传统心理测评的‘标准值对照’,转而建立孩子专属的‘心理常数’。”吴鑫羽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心理基线,我们通过睡眠、压力、适应性等多维度问卷,持续追踪这个基线的波动。当系统发现某次测试数据偏离基线过多时,会自动触发预警。”

“AI 对话”的表现更令人惊喜。记者了解到,不同于普通 AI问答的机械回应,该系统融入教育心理学,能像心理咨询师般通过多轮对话引导用户精准表达问题。“很多家长说不清孩子到底哪里不对劲,我们的AI会层层询问,比如从‘孩子写作业拖拉’挖到‘亲子沟通时总是说教’的根源。”吴鑫羽透露,团队已投入2000万余元,4名算法工程师与2名前后端开发人员组成的核心团队,正全力完善即将推出的正式版本。

据了解,家长可免费使用这款小程序,同时,平台能为政府和学校提供分级分类分区的定制化分析报告。“教育部门需要了解不同地区、学校,青少年心理的个体和全体情况,学校想知道不同班级学生和教师的压力差异等,这些都能通过我们的多维数据分析模型来实现。”吴鑫羽说。

“我们期待成为教育者触达孩子心理的智慧助手,用AI为更多孩子和家庭提供高质量有价值的陪伴,为年轻一代的幸福感、社会未来的安稳保驾护航。”吴鑫羽表示,未来家育宝将持续优化“技术-产品-服务-数据”闭环,打造行业标准与生态系统,让科技真正成为理解、关心、支持每个孩子和家庭的力量。

责任编辑:刘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