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引航处,心海泛星舟
——听田玲老师讲座的教学哲思与实践启示
作者:杨静
发布时间:2025-07-17 15:30:45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陕西教育客户端
在教育的星河中漫步,每一场与智慧的邂逅都似流星划破夜空,为迷茫的航道点亮明灯。宝鸡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复课研讨会上,田玲老师的《妙笔生花处,云帆济沧海》专题讲座,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将写作教学的幽微之处渲染得淋漓尽致,让我在墨香氤氲间,触摸到了语文教学的诗意与温度,也引发了我对日常教学的深刻反思与全新规划。
一、溯本清源:在教材的沃土上播种灵感
教材是语文教育的根系,深扎于文化的沃土,汲取着千年文明的养分。田玲老师的话语如晨钟暮鼓:“每一篇课文都是沉睡的宝藏,等待着师生共同唤醒。”回顾我的课堂,以往虽然也会讲解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比如《散步》《驿路梨花》《背影》《谈读书》等,但往往止步于知识层面的解读,忽略了其作为写作范本的无限价值。例如在教授《济南的冬天》时,我更多聚焦于老舍笔下济南山水的独特韵味,却未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其如何通过细腻的感官描写与精巧的修辞,将景物写得鲜活灵动。
受田玲老师启发,我意识到未来的教学应构建“以读促写”的双线课堂。今年在精读《安塞腰鼓》时,我越发觉得我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磅礴力量,更要拆解其段落排比、短句连用的节奏之美,尝试组织仿写训练;学习《桃花源记》后,可引导学生借鉴其虚实相生的笔法,创作一篇充满奇幻色彩的想象作文,以“我走进了桃花源”或“千年后的桃花源”为题,鼓励学生延续陶渊明笔下的奇幻意境,描绘自己眼中的理想世界。可以结合现代社会元素,设想桃花源的科技发展、生态变化,或让渔人再次探访,展现古今碰撞的奇妙场景。我在心底萌生了一个建立“教材素材库”的设想,尝试在日常教学中将每篇课文的写作技法、经典语句分类整理,畅想能够让学生在九年级复课阶段能够快速检索、灵活运用,真正让教材成为写作灵感的源头活水。
二、情脉相牵:在文字的经纬间编织华章
写作是心灵的独白,是情感的奔涌。田玲老师说:“抒情不是生硬的口号,而是从心底自然流淌的溪流,润泽着文章的每一寸土地。”反观我的学生习作,许多文章虽堆砌华丽辞藻,却难以触动人心——他们擅长用“母爱如光”“友情似火”的套话,却不懂得捕捉生活中那些“母亲深夜为我掖被角时发梢滑落的白发”“朋友递来的半块温热的面包”等细腻瞬间。
我告诉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尝试在课堂开展“情感捕捉训练营”。让学生在朱自清的《春》中学写景物描写,布置话题“校园里春色”。让学生在朱自清的《背影》中学写人物描写,布置话题“我的老师”。努力通过“细节描写微写作”“五感法唤醒日记”等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让他们记录雨天窗台跳动的雨珠、黄昏时巷口飘来的烤红薯香气,将这些具象的感受转化为文字。同时,建立“情感词汇库”,鼓励学生摒弃陈旧的表达,尝试用“月光在母亲脸上爬成霜”“蝉鸣咬碎了夏日的午后”等新颖意象,让抒情如盐入水,自然融入叙事脉络。我相信,当学生学会用心灵去感知世界,文字自会拥有直击人心的力量。
三、架桥铺路:在思维的迷雾中点亮灯塔
写作的征途上,学生常如迷途的航船,在思维的迷雾中徘徊。田玲老师提出的“巧设支架”理念,恰似一座座明亮的灯塔,为学生指引方向。过往我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常陷入“只提要求,不给方法”的误区:要求学生“写出深度”,却未教他们如何从事件表象挖掘哲理;强调“结构清晰”,却未搭建段落衔接的具体框架。
借鉴田玲老师的方法,我也设计了分层递进的写作支架体系。在记叙文教学中,针对“成长”主题,以《紫藤萝瀑布》一文为例,我做了以下尝试:
内容上——以校园里的“爬山虎”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写出眼睛看到的颜色、形状、动作、神态,写出耳朵听到的声音、话语,写出鼻子闻到的气味,写出舌头尝到的味道,写出身体感受到物体质地热冷或者疼痛。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形神兼备,不即不离。让基础薄弱的学生依葫芦画瓢;再引导能力较强的学生尝试写的有深度,最后联系自身反思。同时,利用思维导图软件,带领学生可视化梳理写作思路,帮助他们构建清晰的逻辑脉络。
四、珠联璧合:在素材与文题间架起彩虹
素材与文题的相遇,应是一场浪漫的邂逅,而非生硬的拼凑。田玲老师将其比作“寻找灵魂伴侣”——唯有深刻理解文题的内涵,洞悉素材的特质,方能让二者碰撞出绚丽的火花。过去批改作文时,我常发现学生存在“素材万能套用”的问题:写亲情用雨夜送伞,写励志必提海伦凯勒,千篇一律的素材难以支撑独特的主题。
为此,我开始尝试构思“素材变形记”教学活动。以“温暖”主题为例,引导学生对同一素材进行多角度加工:将“同学借我笔记”的故事,既可写成友情的温暖,也能挖掘出“陌生人善意传递”的社会温度。同时,建立“文题-素材匹配表”,将历年真题按亲情类、成长类、哲理类分类,对应标注可选用的教材素材、生活素材,让学生学会“量体裁衣”。我希望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学生真正掌握“以文驭材,材为文用”的写作智慧。
五、感悟与展望:在教育的长河中且行且思
这场讲座,是思想的盛宴,更是诗意的修行。田玲老师的每一句话,都如点点繁星,照亮了我教学的夜空。我深知,写作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急功近利,而是静待花开的耐心守候;不是机械的技巧传授,而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未来的课堂,我愿做学生写作旅程中的摆渡人,用教材的星光指引方向,以情感的清泉滋养心田,借思维的桥梁跨越障碍。期待有一天,我的学生能在文字的世界里自由翱翔,让妙笔生花,让云帆济海,在语文的星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璀璨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