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魔法打败魔法
作者:尚宁芳
发布时间:2025-07-13 21:39:34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陕西教育客户端
有趣的班级管理,核心是跳出传统说教、批评的框架,用学生熟悉的“套路”“逻辑”甚至“小调皮”来化解问题,既保留教育温度,又让学生在轻松中主动改变。我想给大家分享几个案例。
用“反向激励”破解“故意唱反调”
班里总有学生故意拖延作业,理由是“忘了”“不会”,你越催他越敷衍。我发现,班里几个“拖延大王”总爱比谁“欠的作业多”。于是宣布:“即日起,作业拖欠榜每周更新,欠3次以上的同学,获得‘班级小助教’称号——负责每天课间帮老师检查其他同学的作业,直到自己补完为止。”
结果,原本以此为傲的学生瞬间“怂了”:谁也不想天天拿着红笔盯着别人写作业,还被调侃“自己的债没还完就管别人”。两周后,拖欠率降了80%。把学生“对抗规则的成就感”,变成“承担责任的小压力”,用他们在意的“面子”倒逼行动。
用“顺势引导”化解“课堂小调皮”
上课总有人偷偷传纸条、搞小动作,批评后消停两分钟又故态复萌。我发现,传纸条的内容常是“吐槽题目难”“分享小笑话”。她干脆在黑板角落设了个“课间留言板”,规定:“上课认真听讲,课间可以把想聊的写在上面,我会挑有趣的当众念——但前提是,谁上课传纸条,就罚他把纸条内容抄10遍贴上去。”
学生们觉得新鲜,上课专注度提高了,课间留言板还成了师生互动的“桥梁”,有人写“老师今天的新发型很精神”,有人问“那道附加题能再讲一遍吗”,课堂氛围反而更活跃。不否定学生“想表达”的需求,而是给他们找个合适的“出口”,把“偷偷摸摸的调皮”变成“光明正大的互动”。
用“自曝其短”应对“抵触心理”
学生反感“说教”,你讲大道理时,他们要么低头,要么故意起哄。我发现,班里流行“吐槽老师”的小群,有人说“班主任总讲自己上学时多努力,听得耳朵长茧”。我干脆开了个班会:“今天不聊你们,聊我上学时的‘糗事’——我初中上课偷偷看漫画,被老师抓包,罚站时还假装肚子疼;考试作弊,被同桌举报,哭了一整晚……”
学生们听得目瞪口呆,又趁机说:“你们现在的小心思,我当年都有过。但我后来发现,偷偷摸摸搞‘小动作’,其实挺累的,不如大大方方面对——比如不想写作业,可以跟我讨价还价‘能不能明天补’,总比撒谎强。”
从此,学生们对她少了抵触,遇到问题反而愿意直接沟通。用“我懂你”代替“你不对”,站在学生的视角共情,让他们觉得“老师不是来‘打败’我们的,是来‘理解’我们的”。
“魔法”的关键不是“整治”,而是“共情+借力”。看穿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比如拖延可能是怕失败,调皮可能是想被关注;尽量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接招”,让他们在自己的逻辑里发现问题,比强硬说教更有效,就像学生用“小聪明”回避规则时,你不用戳穿,只需把这种“小聪明”变成需要承担的“小责任”——他们自然会明白,“魔法”耍多了,终究不如踏踏实实来得舒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