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北工业大学(以下简称西工大)的人物档案卷宗中,记载着这样一对父子,他们同为教授、博导,先后荣获“陕西省劳动模范”称号,在航天教育与科研领域执着追求、潜心钻研,堪称两代航天专家中的杰出典范。他们,就是西工大航天学院的周凤岐教授与周军教授。

20250626090012225-80-aca43.png

父亲周凤岐,是著名的航天与导弹科技专家,1985年9月获评“陕西省劳动模范”。儿子周军,作为国家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的专家组专家、西工大航天学院教师,于2002年4月获此殊荣。二人不仅有着深厚的父子亲情,更是志同道合的事业伙伴。他们曾共同主持学科组建设,成功搭建航天器控制全物理仿真、光电与图像精确制导与控制等实验室。周氏父子在航天领域的坚守与追求,充分展现了西工大人的责任担当,演绎了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选择航天,义无反顾”

周军坦言,在人生的关键节点,父亲周凤岐对他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父亲不仅是他的人生导师,更是引领他踏入航天事业的引路人。父亲的言传身教与奉献精神,深深感染并塑造了他,给了他义无反顾投身航天事业的勇气。

周凤岐教授出生于1935年12月,是我国著名的航天与导弹专家、优秀党员和教师,于2000年光荣退休。20世纪50年代中期,怀揣着发展祖国航空事业的宏伟志向,他踏入航空院校。此后的六十余年,尽管历经风雨,道路坎坷,但他为国防事业奋斗终生的信念从未动摇。在科研工作中,他曾成功地解决了我国反坦克导弹“近距离栽地”问题,突破了该领域的一个关键性技术难题,主持研制的反坦克导弹立体式射手模拟训练器荣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几十年来,为推动西工大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他呕心沥血,矢志不渝,既甘于默默奉献,又勇于开拓创新。对航天事业的执着追求,不仅让他将发展中国航天事业视为己任,还让他对儿子的未来寄予厚望。

1985年,周军高中毕业。凭借优异的数理化成绩,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等多所名校纷纷向他抛出橄榄枝。在旁人看来,周军考入名校选择热门专业是顺理成章之事。然而,周凤岐对儿子的前途有着独特的思考。

当时,受经济发展影响,军队面临大规模裁军,军工企业纷纷转为民用企业,社会上流传着“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等说法。但周凤岐坚信,一个国家和民族若没有强大的高科技国防力量,必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甚至遭受欺凌。而壮大国防科技力量,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出于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他决心让儿子接过自己的接力棒,投身航天事业。

在父亲的熏陶下,周军自幼便对导弹与航天领域充满向往,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参与中国航天飞机的设计,为部队研制先进导弹。在父母的支持下,周军将西工大“宇航工程系导弹制导专业”作为第一、二、三志愿,就此开启了他的航天逐梦之旅。

“是金子,无论在哪里都会发光”

周军以远超西工大录取线近百分的优异成绩被学校选送至“高起点、严要求、高淘汰率”的首届教改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他凭借高度的热情和顽强的毅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1990年,他选择导弹倾斜控制技术作为博士研究方向,当时该课题在国内尚未攻克,国外也处于探索阶段。面对挑战,周军迎难而上,仅用六年半时间便完成了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学业,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优秀青年学生”称号,并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

1993年,周军收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博士后面试的邀请。作为国内航天技术领域的顶尖研究机构,该研究院对人才的选拔极为严格。周军在十几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当年唯一的入选者。博士后期满后,研究院极力挽留,著名航天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嘉墀先生还专门致信当时在任的西工大校长,希望能留住周军。此时,周军再次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留在北京,无疑能为他的事业发展提供更高的平台和更广阔的空间,而回到西工大,成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在很多人看来并非明智之举。关键时刻,父亲周凤岐的身影在周军脑海中浮现。父亲年事渐高,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他辛苦创建的专业和事业正面临着人才断层的危机,急需高学历、高水平的接班人。再者,周军对西工大有着深厚的感情。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周军作出了最终的决定——回西工大!

作为父亲,周凤岐在儿子人生的第二次重大选择中给出了关键指引。他告诉周军,北京条件优越,人才汇聚,而西工大地处西北,更需要像周军这样的国防人才。他坚信,是金子,无论在哪里都会发光。

“仰望星空,逐梦九天” 做脚踏实地的航天人

1995年,周军以“自动控制理论”学科博士后的身份回到西工大,进入“航空与宇航科学技术”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回校后的第三天,他便登上讲台,投身教育事业。

自1995年任教以来,周军主讲的“航天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基础”等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16年,他指导的学生团队荣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冠军,受到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的表彰与接见。周军本人也先后获得“教育部首届优秀青年教师奖”“霍英东教育基金全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等多项荣誉。在众多荣誉中,“劳动模范”称号让他最为珍视,这一荣誉激励着他在航天科研与教育领域不断探索创新。

在科研工作中,周军脚踏实地,成果丰硕。他领衔的“精确制导与控制教师团队”承担了我国载人航天、二代导航等50余项国家级研发计划项目。团队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1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8项。2022年1月,该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近年来,周军带领团队为我国航天事业和西部地区培养并输送了300余名高素质航天创新人才。这些人才深度参与先进飞行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等国家重大航天任务,并作出了重要贡献,多名学生被中央电视台报道。团队自主研制的“翱翔一号”立方星,作为欧盟QB50计划于2017年首批通过国际空间站部署入轨的立方星,开展低热层大气参数探测;世界首颗12U立方星“翱翔之星”于2016年6月25日搭载“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解决了传统火工解锁的安全隐患;“澳门科学一号”卫星B星于2023年5月21日在酒泉发射成功。

周军常对学生们说:“我们要做惊天动地之事,做隐姓埋名之人。团队要始终秉持‘服务国家的信念、集体奉献的精神、追求极致的匠心、公平公正的原则’,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从‘专业精、系统强、重实践、能担当’四个方面着力,培养更多具备‘低调务实、兼收并蓄、厚积薄发、为国铸剑’特质的‘总师型’人才,为我国航天事业贡献智慧与力量。”

共筑航天梦,上阵父子兵。周凤岐父子将青春与热情奉献给祖国的航天事业,参与并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而笔者作为新时代的档案工作者,尽管无法直接参与这一伟大事业,但在平凡的岗位上,我们始终牢记“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同样能为祖国的发展添砖加瓦。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