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全国一卷作文材料中,与九年级上册诗歌单元相关的有两个,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穆旦《赞美》。赏析《我看》,推荐自由赏析《赞美》。昨天读了学生赏析《我看》的文字《春风翻动的书页》,颇觉喜欢。又静静地读几遍《我看》,写下浅浅的思考——

1938年6月,20岁的穆旦,风华正茂,他用自己的敏锐感知自然万物,审视时光流,感慨物是人非,自然与生命,时间与悲欢,在他的脑海交错盘桓。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灵动鲜活的意象,奏响人与自然交响乐的序章。

“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诗人用一个 “揉” 字,赋予春风以温柔而灵动的触感,仿佛春风是一双轻柔的手,在细腻地抚摸着茂盛的青草。“丰润”一词,生动地描绘出青草在春天里饱满而富有生机的状态,让我们似乎能看到那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草地。紧接着,“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绿潮” 这个意象,让我的脑海里浮想联翩。我似乎看到远处水面上泛起的层层绿色涟漪;我仿佛站在春天的草地上,沐浴着温暖的春风,脚下的青草软绵绵的,涨起来的春水欢快奔流……这一切,化作“生命”“力量”“柔和”“明媚”“温馨”,扑面而来。

“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好喜欢“吸入”这个词啊 ,它打破了我们常规的认知,仿佛天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将飞鸟轻柔地吸纳其中,使飞鸟与深远无垠的晴空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宏大的氛围。而 “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让流云 “沉醉” 了大地,赋予自然万物以情感,描绘出一幅晚霞映照下,天地间沉醉于美好之中的动人画面。

春风、青草、飞鸟、流云、晴空、大地…… 这些看似寻常的意象,却被穆旦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充满生机与诗意的自然画卷,饱含着诗人对自然的独特观察与深切热爱。

让我们乘坐着写法的轮渡,一起聆听生命与自然的奏鸣。

诗歌前两节着重描绘眼前所见的自然之景,笔触细腻而生动,为读者勾勒出具体可感的画面,引领我们走进诗人眼中的那个美好世界。而后三节则笔锋一转,由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转向对生命、时间的深刻思考。这种由实入虚的写法,使得诗歌层次分明,又层层递进,将读者从对自然表象的欣赏,逐步引入到对深层生命哲理的思索之中。

在描写自然景象时,诗人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如春风揉过青草,青草低首,远水荡起绿潮,这些是动态的描写,展现出自然的活力与灵动;而飞鸟平展翅翼静静融入晴空,流云慢慢红晕,又呈现出一种静态的美。动静相互映衬,让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更具节奏感和立体感。此外,诗人还巧妙地运用联想与想象,从眼前的春风、青草,联想到远水的绿潮;从飞鸟、流云,联想到生命的流逝与远古哲人的咏叹。这种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极大地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与内涵,使诗歌具有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让我们一起欣赏修辞为语言演奏的小提琴曲,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穆旦在《我看》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为诗歌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拟人手法的运用随处可见,除了前文提到的流云“沉醉” 大地,春风 “揉过” 青草也赋予了春风以人的动作和情感,仿佛春风是一个充满柔情的生命,在与青草亲密互动。这些拟人化的表达,让自然万物不再是冰冷的客观存在,而是充满了温暖与情感,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使我们更能感受到自然的亲切与美好。

同时,诗歌中虽未出现典型的比喻句,但“绿潮” 这一意象,从某种程度上也具有比喻的效果,它将远水泛起的层层涟漪比作潮水,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水面的动态与活力,让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诗人所描绘的画面,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整首诗雄浑壮阔而又深邃的意境,将人与自然的交响乐推向高潮。

在我们眼前,展现出的是一幅广阔无垠的自然画面:傍晚的微风轻拂着茂盛的草地,远处的水面泛起绿色的波涛;飞鸟在高远的晴空自由翱翔,流云在天边染上醉人的红晕,余晖洒在广袤的大地上。这宏大而美丽的自然空间,是大自然的雄浑与壮美在诗人心上泼洒的盎然生机。

面对这一切,诗人开始思考生命的欢乐与忧戚、远古哲人的咏叹、命与自然的关系,诗歌的意境逐渐深邃起来。我们仿佛能跟随诗人的思绪,穿越时间的长河,思索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感受自然的永恒与人类生命的短暂。自然之美与生命之思,交相辉映,唤醒了深沉真挚的情感,在余韵悠长里绵延至尾声。

穆旦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藏在他与大自然的深情凝视里,藏在他细腻的笔触中,藏在他自然由衷的赞美里。在大自然永恒而强大的生命力面前,诗人发出了渴盼与热望:“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 生命像自然万物一样自由奔放,在自然的怀抱中找到生命的力量与意义。热爱生命、向往自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情感的主旋律,深沉而真挚,为这曲交响乐缓缓拉上了帷幕。

当我再去看世间万物时,随处都有小美好,一切都变得更有意义。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