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油翁》出自欧阳修之手,这篇短小精悍的笔记体小说以简洁的叙事,勾勒出深刻的生活哲理与人性洞察,是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言文魅力、培养思维能力的绝佳范例。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借助这一文本,能够开启学生对传统文化与多元思维的探索之门。

基于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和教学目标的精准设定,我将教学过程规划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重点攻克字词难关,疏通文意,为学生搭建起理解文本的桥梁;第二课时则聚焦人物形象剖析与文章内涵挖掘,致力于培养学生从多维度看待问题的能力,提升其思维品质。

第一课时,我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协作作为主要学习方式。四人一组,学生们借助课下注释,逐字逐句地推敲文意,随后开展质疑与成果展示。或许是月考成绩带来的触动,学生们讨论时格外专注,小组组长也充分发挥组织协调能力,让整个学习进程有条不紊。给予约十分钟时间后,学生们便自信地表示完成了疏通任务。

质疑环节中,“而”“之”两个虚词的用法成为学生关注焦点。引导过后,我通过课堂检测检验学习成果。中等及以上水平的学生积极踊跃,思维活跃;然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依旧较为被动。面对月考低分人数增加的现状,我深感忧虑却又投鼠忌器。与成绩滞后的学生谈心后,听闻学生跳楼的事件,让我在教育方式的选择上更加谨慎。这使我深刻反思:教育绝非单纯的知识传授,更要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在激励与关怀间找到平衡,营造包容且积极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安全与尊重中成长。

进入第二课时,我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分析人物形象上。采用分角色朗读和复述故事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人物特点,结合文中的几个关键动词,对陈尧咨和卖油翁这两个人物展开细致分析。紧接着,便引导学生从文本中领悟深刻道理。

从人物描写入手,学生们很快便总结出陈尧咨的骄傲自大和卖油翁的谦虚沉稳。但我深知,对这篇文章人物的理解倘若仅停留在这一层面,无疑太过肤浅。为了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他们从多个角度看问题的能力,我结合课后习题,精心设置了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卖油翁的‘睨之,微颔之’中是否还隐藏着别的含义?”“陈康肃的‘笑’又该如何解读?”这些问题如同一颗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学生们思维的涟漪,他们迅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展示环节,“卖油翁自信,自大,骄傲,显摆……陈康肃豪爽,直来直去,豁达……”等各种观点层出不穷。尽管有些看法略显稚嫩,甚至不够准确,但至少学生们都在积极思考,这是十分可贵的。不过,从整体表现来看,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仍有待提高,在课堂上还是不自觉地受资料书的影响,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

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涵时,这种思维的局限性再次显现。学生们的理解大多围绕着“熟能生巧,即使有长处也不必骄傲自满”展开。经过几番耐心引导,学生们终于提出了“人应该有自己的一技之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发挥自己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缺点,知错能改”“实力才是骄傲的资本”等多元化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关于“质疑”精神的教育,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大胆质疑,勇于探索,期待今后在语文课堂上能看到他们更加活跃、富有深度的思维碰撞。

回顾这两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愈发深刻地认识到,语文课应当如于漪老师所说“要从语言文字出发,经过思想内容,再回到语言文字”,即从文本中来,又从文本中走出。只有让学生深入文本,品味语言,感悟人物,才能真正有所收获,不仅提升语文素养,更能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价值观,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肥沃土壤 。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