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跌宕情节,感人性之美——《驿路梨花》教后记
作者:李晓娟
发布时间:2025-07-08 10:14:46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陕西教育客户端
《驿路梨花》以西南少数民族村寨为背景,勾勒出一幅“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温暖画卷。这篇看似平凡的文本,实则暗藏叙事玄机,是引导学生体悟“情节之妙”与“人性之美”的绝佳载体。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我以文本为基点,设计两课时教学,既着眼于语言文字的细品,又着力于人文精神的浸润,在跌宕情节中搭建思维阶梯,于梨花意象里培育心灵沃土。
一、循情节之“序”:在结构对比中习得叙事智慧
第一课时以“梳理—对比—悟法”为主线,引导学生在厘清情节脉络的过程中,感受插叙手法的独特魅力。导入环节,我借助少数民族生活图景,将学生带入文本的地理与文化语境,践行于漪老师“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首先要抓住文本的语言文字”的理念——扎根语言,触摸到情节设计的匠心。当学生通过“为小茅屋做好事”的线索梳理出“解放军建屋—哈尼姑娘照料—梨花妹妹接力—过路人添柴”的情节链时,我适时引入时间词的梳理,通过“按原文顺序复述”与“按时间顺序复述”的对比,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领悟插叙“制造悬念、丰富层次”的作用。
钱梦龙先生的“导读法”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此处的对比复述正是这一理念的实践。学生在主动梳理中发现:若按时间顺序平铺直叙,故事便失去了“谁是茅屋主人”的层层悬念;而插叙的运用,如同在溪流中设置礁石,让情节泛起涟漪,更让“雷锋精神代代相传”的主题在追问中自然凸显。这种“贴着文本走”的教法,既让学生掌握了分析叙事结构的方法,也为第二课时解读“梨花”象征意义埋下伏笔。
二、悟意象之“美”:在语言品读中抵达人文内核
第二课时以“悬念—意象—升华”为脉络,从“茅屋主人是谁”的疑问切入,引导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发现“每个人都是主人”的主题内核。当学生通过“哈尼族小姑娘梨花”“解放军”“过路人”等人物群像,理解“助人为乐是集体传承的美德”时,我带领他们聚焦“梨花”的四次描写:从“开满枝头的白色梨花”到“梦中的梨花”,从“哈尼小姑娘梨花”到“心灵的梨花”,层层解析“双
关”手法的妙处。王荣生教授倡导“文学阅读要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隐含意义”——文本中的“梨花”既是自然景物,更是精神象征,其多重内涵的挖掘,让学生在语言品读中完成了从“感知美”到“理解美”再到“向往美”的情感升华。
课堂上,学生对“四处梨花”的分析渐入佳境,尤其在对比“自然梨花”与“人物梨花”时,有学生提出:“梨花的洁白不仅是颜色,更是心灵的纯净。”这种将语言符号与精神意象勾连的能力,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体现。我顺势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寻找身边的“梨花”——小区的志愿者、默默奉献的环卫工人……将文本中的“人性之美”迁移到现实观照中,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让语文课堂成为连接文本与生活的桥梁。
三、思教学之“变”:在开放设计中激活思维张力
拓展环节的“说三道四与咬文嚼字”,本意是鼓励学生质疑文本,培养批判性思维。当学生提出“解放军建茅屋为何不留名”“哈尼小姑娘如何知道继续照料茅屋”等问题时,课堂气氛达到高潮。这些看似“稚嫩”的质疑,恰是思维活跃度的体现。然而,课后反思时,我想起叶圣陶先生的警示:“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开放性问题的设计需兼顾“思维深度”与“教学目标”——若一味放任“挑刺”,可能偏离文本核心价值;若过度引导“赞美”,又会抑制批判性思维的萌芽。
如何在“文本价值引领”与“学生多元解读”间找到平衡?或许可以借鉴孙绍振教授的“文本细读”理论: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又引导他们回到文本语境,在语言细节中验证观点。例如,面对“茅屋主人身份模糊”的质疑,可引导学生关注文中“接力式”的善举描写——正是这种“不刻意强调个体”的叙事,恰恰凸显了“美德传承”的群体力量。如此,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便与文本主旨的理解形成了良性互动。
四、叩问课堂之“根”:在差异学情中坚守教育初心
课堂上,部分学习困难学生的“游离感”始终牵动着我的思考。面对学情差异,或许可以从两方面改进:其一,在情节梳理环节设计分层任务,如让基础薄弱的学生先完成“时间词标注”“人物关系图”等具象化任务,逐步建立学习信心;其二,利用“梨花”意象的直观性,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帮助他们在视觉冲击中感受“美”的感染力,进而激发参与热情。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即使是“课堂看客”,也应有被唤醒的契机。
《驿路梨花》的教学,让我对语文课堂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是语言知识的训练场,更是精神成长的栖息地。当学生在“插叙之妙”中学会多角度叙事,在“梨花之美”中懂得善意传承,在“质疑之趣”中培育思维品格,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便实现了自然融合。钱理群先生说:“语文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觉,进而培养他们对生活的感觉。”愿我们的课堂,能像文中的小茅屋,成为学生心灵的驿站,让“梨花”的芬芳,在他们的生命中永远绽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