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提分关键——训练写作思维
作者:郭胜男
发布时间:2025-07-03 09:51:21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陕西教育客户端
中考写作不仅是语言表达的竞技场,更是思维品质的试金石。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写作教学往往陷入“重技巧轻思维”的误区,导致学生作文空有华丽辞藻却缺乏思想深度。本文将从思维力培养的核心地位出发,系统探讨中考写作复习的策略体系,并结合日常作文教学实践,构建一条以思维发展为指归的备考路径,帮助学生在思维品质提升中实现写作能力的飞跃。
一、思维力:中考写作能力提升的核心引擎
中考写作本质上是一场思维能力的综合展现。从文题解读、立意构思到材料组织、语言表达,每个环节都关涉复杂的思维活动。近年中考作文命题呈现出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再到“素养立意”的演变趋势,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想深度。例如2023年多地中考作文题如“这不过是个开场”、“种子与果实”等,都要求考生具备良好的分析、综合、评价等高阶思维能力。
在认知心理学视域下,写作思维包含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三维结构。形象思维赋予作文以生动的画面感和感染力,逻辑思维确保文章结构的严谨性和说理的透彻性,而批判性思维则带来观点的创新性和深刻性。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中的“立意深刻”“见解新颖”“说理透彻”等要求,无不指向这些思维品质的培养。反观当前作文教学,普遍存在思维训练零散化、浅表化的问题,许多教师热衷于传授“万能开头”“高分模板”等技巧性知识,却忽视了思维能力的系统培养,导致学生作文陷入“内容空洞”“人云亦云的”困境。
日常作文教学与中考复习的脱节是另一个突出问题。常规教学中往往缺乏思维发展的连贯性设计,而考前复习又急功近利,试图通过机械训练快速提升成绩。实际上,写作思维如同学骑自行车,需要经历“认知—实践—内化”的完整过程,无法一蹴而就。研究表明,系统进行思维训练的学生,在中考作文中获得高分的概率比单纯进行技巧训练的学生高出42%,这充分证明了思维力培养的核心价值。
二、构建思维场域:日常作文教学中的浸润式培养
思维力的培养需要植根于日常教学的肥沃土壤。创设高质量的思维场域是激发学生思维活力的前提条件。在课堂设计上,教师可采用“问题链"引导方式,通过环环相扣的提问,驱动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例如在“亲情”主题写作中,可以依次提出“哪些细节最能体现亲情?”“为什么这些细节打动人?”“你如何用独特视角表现亲情?”等问题,引导学生从表象观察到本质思考,从共性认识到个性表达。
思维可视化工具的运用能显著提升教学效果。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放射状的知识表征方式,特别适合写作构思阶段的思维拓展。在教学实践中,可指导学生将作文主题置于中心,向外辐射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个人—社会—国家“”过去—现在—未来”等多维思考路径。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写作构思的学生,在观点丰富性方面比传统方式的学生平均高出3许多。
跨媒介刺激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在数字化时代,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思维情境。比如在教授景物描写时,先播放一段自然风光的4K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色彩、光影、声音等细节;再呈现名家描写同类景物的文字片段,分析其观察视角和表现手法;最后让学生尝试书面表达。这种“视觉—语言的”转换过程,实质上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升华。
读写结合的深度训练不可或缺。阅读是思维的营养源,写作是思维的输出阀。教师应精心选择与写作主题相关的优质文本,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和模仿性写作。例如,在学习《背影》后,可让学生分析作者如何通过"买橘子"这一平凡细节表现深沉父爱,进而模仿这种“以小见大”的思维方式描写自己的亲人。这种有针对性的思维迁移训练,能帮助学生快速吸收名家名篇的思维精华。追踪调查显示,坚持读写结合训练的学生,半年后在作文立意深度上有显著提升。
三、系统提升:中考写作复习的思维攻坚策略
中考复习阶段需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全方位检视和针对性提升。结构化思维训练是突破复习瓶颈的关键。教师可引导学生绘制"中考作文复习层级目标图",将抽象的写作能力分解为可操作的阶段性目标。例如,将审题能力细分为“准确理解题意—把握关键词关系—确定最佳写作角度”三个层级;将立意能力分解为“符合题意—观点明确—见解新颖—思想深刻”四个梯度。这种目标分解使思维训练更具可操作性和可评估性,学生能够清晰定位自己的思维发展水平,找到恰当的提升路径。
主题归类与思维建模能有效提升复习效率。中考作文主题大致可分为成长感悟、亲情友情、文化传承、社会关怀、自然环保等几大类。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主题—思维—素材”的关联网络,为每类主题构建相应的思维模型。例如,“成长类”主题可采用“”困境—行动—蜕变—启示”的叙事逻辑;“文化类”主题适合“现象描述—历史溯源—当代价值—传承创新”的论述框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