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电子信息学校坚守“赛教融合、产教协同”核心理念,积极探索竞赛育人新模式,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为学生搭建展示技能、锤炼素养的平台,持续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创新管理机制,构建竞赛育人“新体系”。为确保技能竞赛高效有序开展,该校构建科学的管理机制,由校长担任竞赛工作委员会主任,分管教学副校长具体牵头,各专业科成立竞赛教研室,形成“校长总责、副校长主抓、职能部门协同”的管理机制,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各类备赛、竞赛活动。学校制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奖励细则》等制度,覆盖竞赛组织、培训、奖励等环节;建立“竞赛-教学-科研”联动机制,将竞赛技术难点转化为科研课题。近三年,该校教师主持省级以上课题5项,获国家专利8项,实现了竞赛与科研的良性互动。

E:/稿件报送/外网/中国教育报/陕西省电子信息学校图片/鸿媒教育修改配图/赛教深度融合下方配图.jpg赛教深度融合下方配图

创新管理机制下方配图

赛教深度融合,激活教学改革“新引擎”。该校将技能竞赛作为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开发了《现代物流认知与操作》《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工程测量》等“岗课赛证”融合课程,将国赛标准分解为教学目标融入课程体系。创新“活页式”教材设计,嵌入国赛真题二维码,扫码即可观看操作视频。将实训车间改造为“教学工场”,模拟大赛工位布局,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就能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最新的竞赛标准和最全的比赛流程。教师还编写了10部竞赛教材,开发了资源库、在线课等教学资源,精准分析学生的薄弱环节,为个性化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微信图片_20250625112858

强化师资建设,搭建教师成长“新平台”。该校大力实施“青蓝工程”,通过系统化、专业化的培养路径,有效提升一线教师的教学素养。选拔参赛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教练组,采用“一对一”指导模式,传授技术经验,助力青年教师突破成长瓶颈,实现教学能力的飞跃。从备赛到实战,教师们深入了解竞赛规则和评分标准,研究最新的技术动态和教学方法,不仅提升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还增强了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2024年,14名教师凭借优秀的竞赛指导能力,在陕西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荣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强化师资建设下方配图

深化校企合作,拓宽技能提升“新路径”。该校与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西北分公司、西安吉利汽车有限公司、京东物流西北分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开发课程,实现校企资源的共享和互补。在实训基地,学生可以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和设备,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和管理模式,有效提升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学校实施“双导师制”。企业优秀工程师参与日常教学、校赛命题和竞赛指导;师生参与企业技改项目,打造“沉浸式”学习场景的同时,实现专业知识与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合作企业反馈,该校毕业生“技术上手快、创新意识强”。

深化校企合作下方配图

拓展社会服务,带动职业教育“新发展”。该校不仅致力于自身的发展,还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在技能竞赛、专业建设、师资交流、资源共建等方面的优势,秉持开放共享的理念,分享优秀经验与教学资源,帮助安康市岚皋县职教中心、咸阳市秦都区职教中心、彬州市职教中心、武功县职教中心等院校提升竞赛水平和教学质量。积极参与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选派优秀教师与西藏、西南地区中职学校教师共同探讨教学新理念、新方法,助力当地职教事业蓬勃发展。

开展社会服务下方配图

促进学生成长,铺就未来发展“星光道”。该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校、省、国各级各类技能竞赛的备赛,深入研究竞赛规则、分析技术规程、制定备赛计划,锻炼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参赛的过程中,学生们在激烈竞争中磨砺自我,精进专业技能,涵养综合素质,展现应变能力和实战水平。每次比赛结束后,学校通过总结会、交流会等形式,让师生在交流中学习成长,并将竞赛中的优秀经验和成果反哺到日常教学中。近五年,该校学生获省级技能比赛一等奖135人次,二等奖124人次,三等奖94人次,连续八年位列陕西省中职学校第一名;获国家级技能比赛一等奖6人次,二等奖20人次,三等奖71人次。参赛学生技能考证通过率达100%,获奖学生优质就业率达85%。

网络建设与运维(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

现代加工技术(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奖)

未来,陕西省电子信息学校将继续深化竞赛育人模式,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与优质资源,围绕产业发展动态与实际需求,精心开发更具针对性、实用性的竞赛课程。通过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职业教育的发展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责任编辑:胡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