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聚力打造“五型校园” 绽放教育文明之花
发布时间:2025-06-30 16:20:38 来源:榆林市教育局
校园,不仅是传道受业、求知问学之地,更是立德树人、培育文明的沃土。近年来,榆林市教育局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途径、新载体,作为促进教育公平、塑造教育文明形象的惠民工程,聚力打造“五型校园”,从幼儿园到高中,文明风尚如春风化雨般融入榆林教育的方方面面。
丰富“五育”内涵,打造“活力校园”
今年,启动实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提升“442”工程,实现中小学生德育铸魂、智育培基、劳动励志、体育强身、美育涵养。在县域、学校建立特色劳动实践基地,中小学校每周开设不少于1课时劳动教育课程,每名中小学生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劳动实践。规划建成27个省市级示范研学基地,建成23家研学旅行线路参观点,打造精品研学项目,每名学生参加不少于一周的研学实践活动。每所学校成立学生志愿服务队,每名学生每年至少参与一次志愿服务活动。实施面向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培育“沃土计划”,组织科普大篷车深入13个县市区和市直学校为师生打造沉浸式科普体验活动,让每一名学生零距离触摸科学脉搏,从小在心中种下科学探索的种子。组织中小学生每学期上台演讲一次,每月精读一本好书,每周撰写一篇周记,每天朗诵一首诗词,提升文学修养,坚定文化自信。注重足、篮、排“三大球”和田径运动的普及,将霸王鞭、陕北秧歌、千人跳绳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项目纳入小课间、大课间、体育社团,确保学生每天体育综合锻炼时间不少于2小时,让每名学生至少学会1项终身受益的体育技能。大力推动陕北秧歌、陕北民歌等非遗项目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形成“传习+创新”的艺术教育新模式,开设陕北民歌传唱、榆林小曲研习、面花塑形、剪纸创作、柳编、道情等地校课程、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让每名学生至少学会1项终身受益的艺术素养。
非遗项目剪纸进学校
探索“大阅读”工程,打造“书香校园”
榆林市教育局探索“大阅读”工程,构建全系统、全学段、全学科、全人员、全时空、全过程的全员读书机制,积极营造校园有书香气、教师有书卷气、学生有书生气的浓厚氛围。4月18日全面启动全市教育系统全员读书行动,各中小学、幼儿加强图书室、阅览室、校园读书长廊、楼层开放书吧、班级书架、读书角的建设和使用,打造时时、处处、人人可读的读书环境。在语文“大阅读”基础上,构建完善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等全学科“大阅读课程”,通过“阅读争星”“颁发特色书签”“评选阅读小达人”等评价方式,以“评”促“读”,提高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定期开展图书漂流、跳蚤市场活动,促进图书流动阅读。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阅读,每天开展晨诵、午读、暮省“三读”活动,每名学生每月人均精读一本书籍。广泛组织读书会、读书班、情景剧、论坛讲座、主题演讲、好书推荐、读书征文、知识竞赛、线上“读书专栏”等喜闻乐见的读书活动,组织师生共读、带动家庭阅读。
推进“五文同创”,打造“文明校园”
榆林市教育局大力开展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教师、文明学生、文明家庭“五文同创”,学校校风、教风、学风根本好转。在文明校园建设上,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全学段配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本,将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教育纳入课程体系、校园活动与育人环境之中,建成7个省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累计创建全国文明校园6个、省级文明校园6个、市级文明校园189个。在文明班级建设上,中小学因地制宜设计班歌、班名、班训等精神文化元素,定期评选一批文明班级,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在文明教师建设上,启动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从2025年起,每年安排3000万元左右教师校长培训专项经费,推出“三段进阶式”培养,每年培养教师2万以上人次,强化教师思想政治、师德师风教育培训,大力开展好教师、好校长、好本主任、师德标兵、教书育人楷模等先进典型选树、学习活动,培树一支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校长和园长队伍。在文明学生建设上,开展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文明上网等文明风尚专项教育行动,大力开展“新时代好少年”评选、宣传、学习活动,学习争做文明好少年,成为全市青少年学生的共同心声。在文明家庭建设上,将培育优良家风家教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以“一封家书”“我的家训”“我的传家宝”等为主题,开展系列讲座、互动研讨、专题报告、寻找“最美家庭”等活动,引导家长在家庭中扮演好“家庭导航员”“孩子启蒙者”等角色,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榆林星元小学王艳校长和学生亲切交流
强化“家校社”协同,打造“健康校园”
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成立市级中小学心理健康咨询委员会,聘请25名专家、120名心理咨询师为成员,深入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研究、咨询、监测、评估、指导等工作。创建12所省级心理健康特色学校、25个学生心理辅导中心、460个校园心理辅导室。实施阳光课程暖心、心理知识宣教、心理健康筛查、阳光队伍建设、医教协同育人等“十项行动”,为全市义务教育段学生配发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中小学每两周开设1课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通高中针对年级差异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程,积极开展“心理+美育”“心理+体育”“心理+劳动”等跨学科项目,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挫折教育等,常态化开展心理游园会、树洞信箱、校园心理剧展演等活动,参与师生30余万人次。利用榆林博物馆、科技馆、研学实践基地等资源,开展各种有益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每年参与学生达10万人次。建立心理健康筛查制度,每年组织一次全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工作,筛查覆盖率达到98.3%。开办“榆林市家校共育大讲堂”和“榆林市网上家长学校”,累计邀请30余名全国家庭教育知名专家,开展75场线上线下专题讲座,3万余名教育管理者、教师、家长现场受训,线上收看人数超过20万次。实施重点学生暖心帮扶行动,落实“班主任一日一问候、年级组一周一谈心、校领导一月一看望、教体局一年一家访”工作机制,今年来开展团体辅导600余场次,个性化干预有效率达85%。
推进“三联共治”,打造“平安校园”
近年来,榆林市通过警地联治、警校联动、警民联手的“三联”举措,有效治理学校周边环境,构建平安和谐校园。将榆林中心城区255所学校划分为6大包抓片区,教育、公安、市场监管、城管等职能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构建“领导小组+片长+总网格长+网格长+网格员”五级包抓责任制,整治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交通秩序、文化环境、社会治安等问题,“一校一策”解决了29所易堵学校拥堵问题和47所学校周边停车难问题。从公安部门聘请民警担任中小学校法制副校长,义务段学校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安全应急演练,每学期开设不少于12课时的安全教育课。落实公安、学校、家长、社会“四位一体”护学岗制度,邀请民警深入中小学校及幼儿园全面普及反欺凌、反电诈、防拐骗、防溺水、防毒品等知识和技能。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每节课下课前1分钟、每天上午和下午放学前3分钟、每周五放学前5分钟、寒暑假和节假日放假前 30分钟,对学生进行安全提醒和安全教育。
榆林实验小学学生担任少年警队队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