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计思路

1. 指导思想

以语言疗愈为核心,立足新课标“语言与思维协同发展”理念(2022版P23),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转化为青春挫折教育载体。通过沿词循理感悟文本内在情感(如“欺骗”的贬义抗争性),借仿句悟情重构积极认知(句式迁移“不要悲伤→不要躺平”),实现从诗歌学习到生命教育的升华,打造有温度、有深度的语文课堂。

2.教学目标

(1)语言能力:对比消极词(欺骗/悲伤)与积极词(相信/向往),分析修辞特点与情感张力。

(2)思维发展:依托时间词(瞬息/将会)与哲理词(镇静/向往),解析“无常—接纳—希望”的辩证逻辑。

(3)交际实践:运用“不要……而要……”句式模仿劝说口吻,完成生活挫折事件的语言重构。

3.教学内容

(1)简要综述教学内容

本诗以语言为情感密码,贬义词“欺骗”暗含对命运不公的抗争,“瞬息”的轻描淡写传递消解苦难的智慧,字词选择承载着普希金与读者的心灵对话功能(韩礼德人际理论)。诗歌形成三阶情感链:“不要悲伤”的理性克制→“相信吧”的希望播种→“心儿向往”的精神升华,为青春期挫折提供认知重组路径。俄式乐观精神与中华“穷且益坚”的韧性形成文化互文,当考试失利的少年写下“一切终将过去,请珍重珍藏,而那珍藏的,会成为岁月的珍珠光!”十九世纪诗句成为疗愈当代青少年心理创伤的语言良方。

(2)准确表述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时间词与哲理词搭建“忧郁→向往”的情感进阶链,把握“无常—接纳—希望”的辩证逻辑。

难点:在具象化生活情境中迁移句式,实现情感认知重构(如“考试失利→不要躺平而要复盘”)。

二、教学准备

1.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城市中心校七年级(71人大班),采用8人小组管理模式,熟悉小组合作与学科长汇报机制。

认知基础:优势是具象经验丰富(近期篮球赛失利),能感知“欺骗”“悲伤”等词的情感色彩;不足是抽象思维薄弱(皮亚杰形式运算初期),难理解“瞬息”词语对苦难的淡化功能;仿写机械化(名词替换率82%)

设计对策:以篮球赛失利为情感支架,搭建“词理透析→句式仿创”认知阶梯。

设计核心:让词语成为解剖情感的刀,让仿句化为重塑心灵的盾。 是以语言为舟,载学生从“具象之岸”渡向“哲理之海”,采摘“体验之果”。

2. 教学资源与技术

3.教学方法

(1)沿词循理·析言语之道

词理透析: 用情绪词卡标注“忧郁→怀恋”转化节点(如圈出“考试失利中的错题价值”)

阶梯搭建:构建“不要悲伤(理性克制)→相信未来(希望播种)→心儿向往(精神升华)”三阶递进,落实新课标“语言与思维协同发展”(2022年版P23)

(2)仿句悟情·践疗愈之能

三阶仿创法:

① 仿句(机械替换客体:“假如____欺骗了你”);

② 悟情(注入行动迁移:“不要躺平而要复盘”);

③ 创愈(创作疗愈诗节:“错题如星终会逝/静待晨光满卷时”)。

生活化迁移:结合皮亚杰形式运算初期,以“考试失利”案例仿写“假如分数欺骗了你,不要躺平,而要复盘!”,实现抽象哲理具象化。 在语言重塑中升华精神韧性,呼应课标“感受思想内涵”(P38)目标。

设计亮点:以语言为疗愈媒介,将词理分析与句式仿写转化为认知重构工具,依托技术实现情感外化与疗愈效能可视化,直击青春期心理发展需求。

三、教学过程

1.情境创设:播放微视频播《篮筐的拒绝》(篮球赛失利镜头)

提问:“用一词形容镜头中主角的心情?你会如何安慰?”

生成板书: 绝望(消极词)→ 加油(空洞安慰)

认知冲突:情感共鸣缺失 vs 行动指导缺位

2.课题切入:聚焦诗题“欺骗”

追问:“‘欺骗’常指故意误导,生活有主观恶意吗?”

预设:引导学生体发现“欺骗”的拟人化,暗含对生活的埋怨。

任务一:沿词循理——感悟言语的奥妙

(一)词语擂台赛——消极VS积极

1. 词语分类挑战(小组合作):

寻找积极词语、消极词语,并写到黑板两侧,说明分类理由。

提问:“诗中消极词多还是积极词多?为什么这样设计?”

预设:消极词集中在开头,积极词多,且集中在结尾,体现“从困境到希望”的转折。

追问:“‘瞬息’为何归入消极阵营?‘将会’为何代表希望?”

设计意图:打破对时间词的中性认知,揭示“瞬息”对苦难的淡化功能。

【知识拓展】

斯多葛认为生活的外因不可控,比如考试失利;但内控自己能控制,比如自己认真进行错题分析。

句式迁移训练:“虽然______(外因),但可以______(内控)。”

生活迁移:让学生用“虽然……但是……”句式造句(如“虽然考试失利,但我相信下次会更好”)。

(二)时间旅行者——过去与未来的对话

1. 时间轴绘制(个人活动):

学生自行画出时间轴,标注“过去—瞬息—未来”;从诗中找出相关语句(如“一切将会过去”“心儿永远向往未来”),粘贴到对应位置。

提问:将“怀恋”贴至“过去”与“未来”交界处原因是什么?

追问:“为什么诗人说‘要怀恋过去’?过去的痛苦值得怀念吗?”

预设:引导学生理解“怀恋”是对过去经历的和解与接纳。

【资料链接】认识痛苦

人生的痛苦有两种,一种是生理痛苦,如疾病、受伤,是身体的预警信号;一种是心理痛苦,如悲伤、焦虑、孤独,涉及认知和情感。无论是哪种痛苦,其本质是生存机制(如疼痛提醒我们避开危险)、认知冲突(理想与现实的不匹配,如失败后的挫败感)、 情感体验(如失去亲人后的哀伤,促使我们反思生命的意义)三者对人产生的感受。尼采曾说“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大。”痛苦本身并无意义,但我们可以赋予它意义。它像一块磨刀石,让我们变得更锋利;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清自己;像一位严师,逼我们成长。

2. 班级小剧场(角色扮演):

两名学生分别扮演“过去的我”和“未来的我”,参考诗句对话,可以融入自己考试失利、被人误解的真实感受:

班级小剧场:

过去的我:“那段日子我太痛苦了!59分像刀扎进心脏!”

未来的我:“你会感谢这把刀——它剖开你的懈怠,让勤奋重生 ”

要求:必须含时间词(终将)+哲理词(转机)

(三)哲理词语领悟——做有思想的芦苇

1. 词语联想游戏:

分组讨论“一切”“瞬息”“静”的含义,用图画或比喻表达(如“瞬息”像流星,“静”像湖水)。

习作展示:

2. 生活哲思卡(写作任务):

模板:“当______时,记住______是瞬息,在______中静待______。”

范例:“当篮筐拒绝你,记住挫败是瞬息,在汗水中静待进球。”

任务二、劝说大师——学做理性的安慰者

1. 劝说公式归纳:

分析诗歌结构:理解共情(承认伤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理性建议(“不要……须要……”)→ 希望展望(“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拓展亚里士多德修辞三要素支撑:情感(忧郁)+逻辑(瞬息)+人格(镇静)

2. 三阶仿创实训

3. 动态生成机:在学生习作展示环节,有学生仿写《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引起学生热烈讨论,甚至有学生嬉笑。面对此景提问:“当‘施害者’与‘受害者’都需要‘镇静’和‘相信’,说明什么?”,引导学生发现诗歌蕴含的跨情境疗愈基因,即积极生命态度适用于所有挫折身份。

【总结与作业 】

1. 整理诗歌思维导图:消极词→积极词+时间哲学+劝说公式

体会核心逻辑:承认痛苦→理性应对→建构希望。

2. 分层作业:

基础:摘抄诗中哲理句,配图说明其含义;

提升:以“写给三年后的自己”为题,模仿诗歌结构写一首小诗;

拓展(选做):对比普希金与李白《行路难》中的逆境态度差异。

四、教学反思

(一)核心经验:结构化工具与阶梯活动激活疗愈潜能

1. “词句理据卡”促成认知重构

实践:学生围绕“欺骗”“忧郁”“相信”等关键词,通过填写“原句摘录-语境释义-情感推断”三联卡片(如分析“怀恋忧郁”的悖论逻辑),将抽象挫折认知具象化。

成效:超80%小组自主关联个人经历(如某生由考试失利解读“忧郁是成长的勋章”),实现“语言解码→心理释然”的转化。

启示:结构化工具为青春挫折提供理性分析框架,是疗愈起点。

2. “三阶仿写”实现情感自愈

实践:阶梯设计——① 仿句式(替换“欺骗”为个人挫折词);② 仿逻辑(用“镇静-相信”链条重构事件);③ 创写疗愈诗节(如学生A创作:“假如考试欺骗了你…相信进步终将来临”)。

成效:第二层级激发多样挫折表达(学业冷落、友谊背叛等),第三层级涌现“反向疗愈”创意(如学生B:“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弥补终获谅解”)。

启示:仿写是语言外化的疗愈仪式,阶梯设计保障认知重塑的渐进性。

(二)不足反思:疗愈广度与深度的失衡

1. 词理疗愈时间调控失当

问题:小组过度沉浸“忧郁/怀恋”情感宣泄(占时35%),压缩对“镇静-相信”理性力量的挖掘(如仅20%学生洞见“冷静是希望的基石”)。

归因:未预设“动态时间限定”——如用明确时间节点锁定争议点,限时讨论。

改进方向:设计“疗愈进度条”可视化各环节时长,提升目标聚焦度。

2. 疗愈迁移场景局限

问题:学生仿写75%集中于学业挫折,对家庭离散、自我认同等深层创伤触及不足;“反向仿写”未充分锚定“普适性疗愈智慧”。

归因:情境库缺失多元案例,教师对生成资源导控力不足。

改进方向:增补“社会不公”“梦想幻灭”等案例折叠菜单;

建立生成资源转化三步法:共情(肯定创意)→ 归因追问:“欺骗者需何种力量?”)→ 升华(揭示“理性-希望-行动”的普适疗愈内核)。

(三)关键事件:从课堂意外到疗愈智慧的跃升

反向仿写”事件的疗愈价值转化

事件:学生B创作“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引发“是否偏离主题”争议。

应对:

① 共情接纳:即时标注为“勇气创作”,投屏共享;

② 价值关联:提问:“当‘施害者’与‘受害者’都需要‘镇静’和‘相信’,说明什么?”;

③ 锚定内核:引导学生发现诗歌蕴含的跨情境疗愈基因——积极生命态度适用于所有挫折身份。

启示:该事件从教学意外升华为疗愈深度课,印证语言疗愈的本质是赋予转化困境的叙事能力。

教师需修炼三重素养:捕捉力(发现疗愈契机)→ 判断力(评估心理价值)→ 导引力(回归语言内核)。

“沿词循理 仿句悟情”的教学实践,验证了“词理分析为基、仿写实践为径、语言疗愈为魂”的可行性。“词句理据卡”和“阶梯式仿写”是值得坚持的策略。时间分配的精细化调控、生活链接的广度拓展、深度挖掘的引导技巧,是亟待改进的方向。而对学生B“反向仿写”这一突发事件的成功应对与转化,则是一次宝贵的教学悟性锤炼。它深刻启示我们教学的魅力在于预设与生成的共舞,教师的智慧在于将“意外”转化为“不期而遇的精彩”,最终指向学生语言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共生共长。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