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需要美——由2025年陕西中考作文谈开去
作者:罗光林
发布时间:2025-06-22 20:02:45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陕西教育客户端
陕西省中考语文考试结束不到20分钟,老同学的消息从手机中“噌”地弹了出来:“天呐!作文押中啦!主题是‘美’!” 那一刻,一种莫名的惊喜涌上心头,然而,更多的是对出题者的钦佩——陕西中考作文,向来擅长捕捉时代脉搏,叩击青少年心灵,今年也不例外。借着这道题,咱们聊聊我们生活的“美”,谈谈这作文中潜藏的教育密码。
作文:照见生命成长的镜子
作文,是文字的排列,更是生命成长的镜子。它不仅考验着学生的语言功底,更照见孩子心性的成长轨迹。就像我省2025年中考作文,把“美”藏在生活褶皱里:出门给父母打招呼、回家报平安的牵挂;田垄挥汗帮父母劳作、厨房为家人备餐的烟火;遇亲以礼、待友以诚的温度;给外国游客当“行走名片”的担当……这些细碎的日常生活表现,恰是青春最美的注脚,也藏着教育最该抓住的“根”。
可瞧瞧现实里的孩子,他们对待生活的状态是怎样的呢?网络上那个“扫地闹剧”让人揪心:孩子一手攥手机,一手抓扫帚,丢三落四、手忙脚乱,对着掉在地上的扫帚茫然无措。这不是段子,是太多孩子的真实写照——面对地面上的垃圾,他们看不见;面对父母挥洒汗水挣来的血汗钱,他们觉得理所当然;面对家中来的亲戚朋友,他们置若罔闻。他们被虚拟世界裹挟,对生活本真的“美”视而不见,反倒对搞怪、无厘头的东西“上瘾”——不信,你看看乡村里过酒席时,孩子在哪里?他们在一间间不受长辈打扰的小屋里,正专心致志地玩着“王者荣耀”,刷着抖音、快手以及各类短视频……
连流行音乐也透着隐忧。最近爆火的网络歌曲《李白》旋律动人,可歌词“我本是辅助,今晚来打野……”是否有点粗糙呢?我个人觉得毫无“音乐美”,却被年轻人追捧模仿。当孩子对“真正的美”一片麻木时,教育就得“醒过来”。
中考作文,正是这样的“唤醒剂”。它逼着我们孩子回望生活,捡拾那些被忽略的美好:清晨给父母倒一杯牛奶(热水),出门跟长辈打一声招呼,回家后向爸妈报一声平安,吃东西时先想想师长,帮邻居奶奶取一个快递,给问路人指路时的真诚微笑……这些藏在“校园之外”的闪光瞬间,写进作文时,心灵也在被“美”浸润,被“美”助长。教育要做的,就是借助作文这面镜子,让孩子看见生活的诗意,重建对“美”的感知力。
作文:撬动生活教育的杠杆
古代“一篇文章定乾坤”,如今语文考卷上,作文只有50分,一周的作文课也只有2节(部分老师连这两节都挪用为其它),但还是“半壁江山”,还需我们深度思考,高效运用。单就50分的分数背后来说,至少藏着三层深意:
一是思维的“脚手架”。写作文得理清逻辑:先讲啥、后讲啥,怎么把“美”的故事讲得富有生趣。这过程,就是在锻炼思维的条理性,让孩子学会“想清楚、说明白”,是受益终身的能力。
二是语言的“试金石”。汉语言的精妙,就藏在“田垄挥汗”的质朴里,藏在“遇亲以礼”的典雅中,藏在“和睦邻里”的关爱里。作文就是逼着孩子精准表达、流畅叙述,把对生活的观察,转化成鲜活的文字,这是对母语的传承与热爱。
三是心灵的“滋养剂”。作文是“真情流露”的出口。当孩子写下为家人做饭的烟火气,写下帮游客指路的成就感,字里行间,是敬业、诚信、友善在生长。这些“真善美”,正是教育最该传递的“精神火种”。
因此,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该把“生活即教育”“真善美于生活”刻进孩子的心里。老师要带孩子“走出课本”:观察菜市场的人间烟火,记录社区里的温暖互助,让作文素材扎根生活;家长要给孩子“创造体验”:一起下田劳作,一块做饭煲汤,一同阅览风景……社会要给孩子“营造真善美”:公益广告展现山川之美、人文之美;网络资源呈现绿色生态之美,清除诱惑、误导孩子成长的视频、游戏等;多角度、多方位表扬好人好事好行为……让“美”从文字落地成为真实的成长。
就像陕西中考作文引导的那样——15岁的孩子,在校园外的生活里收集“美”的证据,写着写着,就长成了有温度、有担当的“大写的人”。这时代需要的“美”,不在虚无的流量里,不在惊险刺激的游戏里,就在这些真实的、踏实的生活碎片里。让作文成为桥梁,一头连着孩子的成长,一头连着时代的期许,这大概就是中考作文最深的意义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