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进程中,位于城乡结合部的西乡县葛石小学克服专业教师紧缺、学生基础薄弱的瓶颈,立足本土实际,搭建起师资培育、课程创新、融合育人与活动开展四位一体的立体化艺术教育体系。三年里,“学生一门艺”全面推进,120余名师生斩获县级以上艺术类奖励,勾勒出城乡结合部艺术教育的动人图景。

20250623200832993-57-d5b83.jpg_scale.jpg

变脸表演

师资筑基,强化队伍建设。师资水平是发展艺术教育的基石,然而葛石小学多年来一直面临教师结构性缺编的难题,32名教师均为非音乐、美术专任教师。该校创新思路,结合“千师示范 万生提升”工程,实施艺术教师“兼职+转岗”队伍建设行动、“实践+课题”能力提升行动。选派7名兼职教师参加教师转岗培训,择优组建由2名美术特长教师、2名音乐特长教师教师组成艺术发展团队,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方式强化培养培训,校内常态化开展艺术教师交流研讨活动,每学期深入研读艺术课程标准,并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课题研究等形式,促进教师专业素养不断提升。

20250623200832868-40-a831e.jpg_scale.jpg

传统文化与美术-端午节活动

课程创新,点亮艺术梦想。为克服地域差异,着力培养农村学生的艺术潜能,学校落实四项举措强化课程建设。一是营造浓厚艺术氛围。每天清晨,悠扬的音乐在校园里缓缓流淌;强化“课前一首歌”落实,每节课课前,悠扬动听的歌曲响彻每一个班级。教学楼走廊设置 “艺术成长长廊”,实时更新师生书画作品,年均展示作品超150件。二是夯实课程这一核心阵地建设。每班每周2节美术课、2节音乐课固定开设,教师充分整合国家智慧中小学平台艺术教育资源、教学参考资源等充分保障艺术教育课程质量。三是立足地域特色,创新课程内容。在美术课教学中,融入剪纸、脸谱绘制、竹编等本地传统手工艺教学,并结合研学活动、运动会、传统节日等开展主题绘画创作;音乐课则引入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歌,让孩子们在学唱过程中深切感受乡音的独特魅力。“乡土”教育与艺术与艺术教育的碰撞,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和文化自信。四是加强“第二课堂”建设,提高社团活动质量。开设绘画、口风琴、舞蹈、非洲鼓、石头画等8个艺术类社团,采用分层教学与个性化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需求。

20250623200832250-7-7dc9c.jpg_scale.jpg

学生研学活动后创作

融合育人,激发创意潜能。突出学科融合育人,积极探索艺术与多学科融合的全新路径,赋予艺术教育全新的活力。“唐诗说唱”“诗配画”特色作业展示、“课本剧表演”等充分整合语文与艺术的交融,实现了文学素养与艺术能力的同步提升;数学老师引导学生运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数学原理进行几何图案创作,让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象的艺术创作相互碰撞;劳动课上,学生通过绘画形式记录植物生长过程,将劳动实践巧妙转化为艺术创作,有效培养了观察力与创造力。

20250623200832234-97-eecc1.jpg_scale.jpg

美术社团成果展示

活动赋能,展示美育成果。每年定期的开展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成为学生艺术素养展示的高光时刻。绘画展览、歌唱比赛、舞蹈表演、乐器演奏、课本剧表演等节目充分诠释了艺术教育的魅力;科幻画、手工制作、马勺画、脸谱画、精美书签等富有童真童趣又巧妙精美的绘画作品打造节日“艺术成长长廊”,成为校园里最受欢迎的打卡地。以2025 年校园艺术节为例,该校共展出主题艺术作品展板28个,展示绘画、剪纸、石头画等作品300余件,学生参加文艺节目演出、艺术作品展示率达100%。

责任编辑:胡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