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本应是收获与展望的时节。然而,近期曝光的论文代写“封口费”事件,却让其蒙上一层阴影。多名曾委托代写的大学生收到机构信息,被以“公司遭举报需删除交易记录”为由,勒索数百元不等的“封口费”。这赤裸裸的敲诈背后,正是学术不端行为所埋下的祸根。

细察涉事机构的话术,其设计颇具针对性:其一,统一群发信息,称“公司被举报,警方将介入调查”,以删除交易记录为名,行索要“论文服务费”之实,利用学生的恐慌心理施压。其二,勒索时机精准,选择在毕业证书发放前夕,利用学生“临门一脚”的焦虑心态以及投入高额费用的沉没成本心理,迫使其就范。这一流程,无论机构如何伪装,学生如何应对,都已将严肃的学术诚信扭曲为一场“花钱买平安”的危险赌局。

“封口费”看似封存交易证据,实则封印了学生的学术良知与成长空间。学生托付个人信息与学术任务时,已主动交出了学术独立的钥匙,代写机构所掌握的“把柄”,恰恰映射出学生自身突破学术底线、企图以金钱掩盖能力缺失的深层问题。这种交易也扭曲了教育本质,本应是锤炼学业能力的论文写作,成为一场“合规毕业”的表演。当学术能力与学术底线沦为标价贩卖的商品,论文存在的核心价值也在交易中名存实亡。

论文代写何以屡禁难止?症结深埋于需求与供给的相互滋养。部分学生因学术写作能力薄弱、研究方法欠缺或时间管理不善,视代写为“捷径”。而查重要求与查重技术的迭代更新,也加剧了部分群体的焦虑,催生代写需求。从教育环境上看,部分高校重结果轻过程,使毕业论文在学生眼中仅为获取学位的“通关文牒”,削弱了其作为能力锤炼载体的核心价值,学生投入动力不足。因此,旺盛需求驱动下,代写产业野蛮生长,逐渐形成接单、写作、售后的闭环链条。即便法律明令禁止,部分机构仍利用加密通讯、虚拟货币等隐蔽手段规避监管,令执法陷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困境。

然而,任何借口都不能为学术不端的“免死金牌”。科技部《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等法规文件,早已明令禁止论文买卖、代写代投及数据造假等行为,违者将面临严肃追责,直至撤销学位。所以,必须清醒认识到,论文代写本质上是对学术诚信的公然背叛,是学术生态的致命毒瘤。

要根治代写乱象,培育内生的学术诚信意识方是上策。在强化监管与惩处的同时,关键在于从需求源头着手,唯有需求萎缩,市场方能消弭。这要求高校切实优化学术评价体系,加强全过程指导与帮扶。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代写不仅触碰法律红线,更是对学术能力成长的阉割与未来发展的慢性戕害。只有重建对学术的敬畏,坚守道德底线,方能从源头铲除代写黑产及其衍生的勒索毒瘤。

学术底线不容交易,这是每一个学术人都应坚守的准则。毕业季的荣光,理应照亮真才实学的奋斗足迹,而非遮掩学术失范的阴影。唯有让学术诚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毕业季才能真正成为能力与品格双重加冕的庄严时刻。


责任编辑:刘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