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室导师的引导下,我认真阅读了蒋兴超老师《思维力:中考写作复习的指归》一文后,对中考写作复习有了全新且深刻的认识。文章明确指出思维力是中考写作的核心,围绕聚焦和发展思维力,从创设高质量思维场域、全方位检视学生的思维品质、系统性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三个维度展开论述,这些观点为初中语文中考写作复习指明了方向,也让我收获颇丰,更激发了我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的热情。

蒋老师说:“构建宏阔空间,为思维发展提供膏壤沃土。”确实,创设高质量思维场域是培养学生思维力的基础。记得在一次以“成长中的难忘瞬间”为主题的作文教学中,我曾尝试运用过这个方法。课堂上我先以“回忆生活中让你内心产生触动的那一刻”作为一级思维支架,学生们纷纷讲述考试失利后的鼓励、运动会上的拼搏等常见经历;接着提出“这个瞬间背后,折射出怎样的情感或道理” 作为二级思维支架,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有学生联想到挫折是成长的垫脚石,有人感悟到团结的力量;最后抛出“如果将这个瞬间放在更宏大的时代背景下,又会有怎样不同的解读” 作为三级思维支架,部分学生突破个人视角,从社会发展角度思考成长的意义。那次的写作,出现了好几篇有深度有广度的好作文。

在日常教学中,我也比较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观察和培养。今年在学习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后,我就组织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植物,仿照课文托物言志的手法,描写植物生长状态并抒发人生感悟。学生们在观察与写作中,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写作手法的理解,更学会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灵感,实现了知识与生活的内外贯通。

但在日常教学观察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在思维广阔性上,许多学生容易受固有认知和生活经验的局限,思考问题视角狭窄。比如在面对“责任”这一主题时,多数学生仅能想到自己作为学生完成学业的责任,或是子女孝顺父母的责任,难以联想到社会层面个体对他人、对环境的责任,更无法将责任与历史使命、时代担当相联系。在思维深刻性方面,学生往往只能停留在对事物表面现象的描述,缺乏深入分析和挖掘本质的能力。以描写“挫折” 为例,很多学生只是简单叙述考试失利、比赛失败的过程,而不能进一步思考挫折产生的根源、挫折对个人成长的价值,以及如何从挫折中汲取力量实现自我超越。

针对这些问题,我采取过一系列努力措施。我会在课堂上引入“头脑风暴” 训练,定期设定开放性话题,如 “未来十年世界可能出现的变化”,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思维,从科技、文化、环境等多个领域大胆想象和表达。同时,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如科普读物、历史传记、哲学著作等,拓宽知识储备,丰富认知维度。在写作教学中,提供多元视角的范文,组织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学习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事物。 在讲解课文或分析事例时,我会引导学生提出疑问、质疑观点,深入探究背后的逻辑和原因。设置“追问到底” 的写作练习环节,要求学生在描述完现象后,通过连续追问 “为什么”,逐步挖掘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使文章立意更深刻。

思维是写作的源泉,唯有打破思维定式,拓宽思考维度,从生活与知识中汲取养分,让思维如活水般涌动,才能在写作时迸发灵感,将独特见解与真挚情感化作妙笔生花的文字,赋予文章蓬勃生命力。蒋兴超老师的文章为我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而一次次的教学实践让我切实感受到思维力培养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以思维力培养为核心,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激活学生思维活水,浇灌出更加绚烂的写作之花,助力学生在中考写作中绽放光彩,提升语文素养,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