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兴超老师说,抓住思维力,就抓住了中考写作复习的牛鼻子。而中考作文要拿高分,立意深刻是必然追求,但深刻得立意不是空中楼阁,它建立在思维广阔性的坚实基础上,是思维从“广撒网”到“深钻探”的必然结果。

蒋老师认为中考写作是对文题内涵的个性化阐释,这个过程分两步走:

(一)理解与发现(思维的广阔性):拿到题目,首先要像打开雷达一样,多角度、全方位地扫描题目可能蕴含的意义。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不同领域去联想、发散、列举。这时,你的思维要“放得开”,尽可能多地捕捉可能性。

(二)解析与表达(思维的深刻性):在众多可能性中,你需要聚焦。选择一个你认为最有价值、最有话可说、最能打动人的点,然后像钻头一样,向深处挖掘。追问“为什么?”、“说明了什么?”、“揭示了什么本质?”。这时,你的思维要“钻得深”。

关键点:没有第一步的“广阔”(广撒网),第二步的“深刻”(深钻探)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广阔性为深刻性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可能性;深刻性则是对广阔性素材的提炼、聚焦和升华。两者共同解决了“表达从何处来”的问题——你的观点、感悟、思想,源于你对题目内涵广泛探索后的深度思考。

今天就以某校初三五模考试的“纸桥实验”作文题为例,探究如何通过审题思维让立意变深刻。

原题呈现:

我国的石拱桥历史悠久,其中最著名的是河北赵县的赵州桥和北京丰台的卢沟桥,它们使我们了解了中国石拱桥的特征,不禁惊叹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课堂上,老师给同学们展示了一个纸桥实验。他将两个量杯间隔五厘米并排放在桌子上,并在量杯上平放一张平整的白纸,再拿一个新的量杯装半杯水放在纸的中央,发现放上去的量杯会立即倒下。但是当用折扇子的方法,将纸张正反折叠起来,放在刚才的位置,并在第三个量杯中装满水,再次放在纸桥上时,杯子不仅没有倒下,反而稳如泰山。

物理亦可悟理,他们的物理实验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 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内容充实具体,不少于600 字。③书写规范,卷面整洁。④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一、审题思维三步走,让立意变深刻:

(一)第一步:看现象,广联想(打开思路- 思维广度)

1.题目给了什么?

平纸:放水杯→ 垮了(脆弱)

折纸:放水杯→ 稳了(强韧)

背景:坚固的赵州桥/卢沟桥(智慧)

2.马上问自己:生活中,什么东西像“平纸”和“折纸”? (广撒网)

像“平纸”的:死记硬背的学习、遇到困难硬扛、有矛盾憋心里、没经历过挫折的心态...

像“折纸”的:有方法的学习、灵活解决问题、有效沟通后的友谊、经历磨练后的坚强...

3.这一步目标:找到和题目现象类似的生活体验,确定写作方向(比如学习、友谊、抗挫)。

(二)第二步:抓关键,问为什么(聚焦本质- 向深度过渡)

1.核心问题:为什么“折”一下就变强了? (关键追问)

答案在材料里:形态(结构)变了!折痕产生了支撑点,能分散压力。

2.联系你选的生活体验,继续追问:

如果写“学习”:为什么改变方法(“折”)就学好了?→ 因为优化了知识结构(比如梳理框架、归类总结),压力(难题)被分散理解了。

如果写“抗挫”:为什么经历困难(“折”)后更坚强了?→ 因为重塑了心理结构(比如学会反思、调整心态),压力(打击)被更好承受了。

如果写“友谊”:为什么沟通(“折”)后关系更牢?→ 因为改善了关系结构(比如建立信任、明确边界),压力(矛盾)被化解了。

3.这一步目标:抓住“结构改变”这个核心,把它和你熟悉的人生体验联系起来。

(三)第三步:挖本质,得启示(提炼深刻立意- 思维深度)

1.透过现象看本质:纸桥实验的本质不是“折”,而是“结构优化带来承重能力”。

2.对应到人生启示:你经历的那个事件(学习/抗挫/友谊...),本质启示是:

挫折/挑战/改变(‘折’)并不可怕,它的真正价值在于逼着我们优化内在的“结构”(方法/心态/关系),这才是获得“承重能力”(成长大)的关键!

3.联系古桥点睛:赵州桥的坚固,源于古人设计的智慧结构。我们面对生活,也需要用经历和思考去构建自己内心的“智慧结构”。

4.这一步目标:得出一个既扣题(纸桥结构)、又有深度(结构优化是成长本质)、还接地气(结合自身经历)的观点。

二、具体示例(以“考试失利”为例):

1.看现象,广联想:平纸垮了→ 像我这次数学考砸了(脆弱,像平纸)。折纸稳了 → 想象自己找到方法后学好的样子(强韧,像折纸)。

2.抓关键,问为什么:为什么折纸能承重?→ 结构变了(折痕支撑)。为什么我考砸?→ 学习方法有问题(知识点散乱,像平纸,一压就垮)。怎么才能学好?→ 必须优化学习结构(梳理知识框架、整理错题本、针对性练习 → 这就像给知识“折”出支撑点)。

3.挖本质,得启示:

深刻立意:这次考砸(挫折,“折”),像一记警钟,逼我打碎散乱的知识(平纸状态),用错题梳理和框架构建(‘折叠’优化),重塑起稳固的学习结构。这过程虽痛,却让我获得了真正“承重”的能力——不是为了一次考试,而是为了未来更复杂的学习挑战。原来,失败的“褶皱”里,藏着重建知识大厦的蓝图。 (本质:结构优化带来能力质变)

联系古桥(一句话):这让我想起赵州桥,千年不倒,靠的是精妙的结构智慧。学习的稳固,同样需要我们自己动手去“设计”和“建造”。

4.如何让这个立意更符合“深刻”标准?

透过现象看本质:不写“我努力然后成绩提高了”(表面),写 “失败如何逼我优化了学习结构,这才是根本的提升” (本质)。

揭示内在关系:说清楚“挫折(因)” → “结构优化(关键过程)” → “能力提升/内心强大(果)” 的关系。

观点有启发性:让读者觉得:“对!下次我遇到困难,也要想想怎么‘优化结构’,而不是光傻努力或干着急。”

三、总结审题思维链:

题目现象(纸)→ 联想到类似生活体验(事) → 抓住关键“结构优化” → 追问这事如何体现“结构优化” → 得出启示:困难是帮我们优化内在结构、获得真本事的契机!

记住,深刻的立意源于深刻的思考,而深刻的思考始于对题目内涵不设限的广泛探索。用好“思维支架”,勇敢地向深处挖掘,你们的文章定能闪耀出思想的光芒!

附:“纸桥实验”优秀例文

白纸般的生命

西安市曲江第二中学九年级8班 张钰佳

人类如婴孩般,幼小脆弱的身体恰似白纸—— 纯洁、脆弱,稍不留神便会留下印记。

幼时的骄横,源于被精心呵护的顺遂。犹记在母亲的怀抱里嬉笑,调皮地挠过她的发梢,她总是温柔且宠溺地看着我;在我撒娇耍赖时,她会满足我一切无理的要求。直到某天,我养了一只小金鱼。我满心好奇,不停地将它抓出水面,盯着鱼儿翕张的鳃,还有那如无机质般水润的眼睛。然而当晚,它便死去了。我徒劳地摇晃着它,泪水浸湿了双手。那一刻我才明白,面对生命的逝去,即便神通广大的父母也无能为力。

这是我生命中第一道折痕。

少年时的沉默,是无声中的坚持。作为体育中考的“预备役”,初三的生活被训练重重包围。我极不擅长体育,50 米跑 9 秒 2,实心球只能投 5.1 米。这些糟糕的成绩如同烧红的钳子,一次次灼痛着我。看着身边同学纷纷取得满分,我的痛苦与煎熬无处倾诉。初春凛冽的风拂过滚烫的肌肉,我沉默着,在痛苦中一遍又一遍地投球,尽管不知结果如何,但坚持练习是我唯一能做的事。

这是我生命中不知第多少次折叠,也不知留下了多少道折痕。

失败后的释然,彰显出生命的坚韧。我热爱写作,日复一日地坚持创作,角落里堆积的稿纸已有了些许厚度。某天,我望着这些文稿,心中萌生了投稿的念头,且这想法愈发强烈。然而,最终我并未成功,稚嫩的文字还不足以承载我的梦想。母亲担忧地看着低头不语的我,或许她想起了从前那只死去的鱼儿。但我却笑着对她说:“我会再接再厉!” 

这是我生命中的又一道折痕。

生命就像白纸,你越呵护,越不要它受一点伤,反而让一点小小的困难把它折服。就像折叠给了白纸强度,挫折给了生命韧性。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