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凤翔区特殊教育学校劳技中心探索新时代劳动育人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6-18 16:28:07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陕西教育客户端
在宝鸡市凤翔区特殊教育学校的劳技中心实践基地里,块块田畦整齐排列,只见韭菜鲜嫩,土豆茁壮,豆角缠架,黄瓜开花,红薯扯蔓,玉米拔节……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一群特需学生正在老师、家长的指导下采收花籽,喜悦写在脸上。他们积极参加劳动的热情和不太熟练的动作,构成了一道独特又动人的风景。
近年来,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立足特需学生发展需求,将劳动教育作为促进残健融合、赋能自立成长的重要抓手,构建起"认知—实践—拓展"三位一体的劳动育人体系。
以劳启智:在泥土芬芳中认识生命
“这是石竹花,它的花瓣有粉红、紫色、白色等多种颜色;这是红薯苗,叶子就像爱心形状;这是豆角,用竹竿搭架是便于藤蔓缠绕、向上生长......”在劳技中心的田间地头,老师借助花卉与蔬菜的实物引导特需孩子进行具象认知。
本学期开学以后,学校劳技中心根据地块大小和时令特点,采购了葱、茄子、西红柿、黄瓜、土豆等适宜种植的蔬菜种子,有计划、分步骤组织各班学生轮流参加种植劳动。在老师、家长的指导下,孩子们通过种子包装袋上的图片和实物认识了各种蔬菜的种子。
随着种子的萌发,各种秧苗破土而出,老师组织学生经常去观察各种蔬菜、粮食作物生长发育过程。
结合实际,学校自主开发《种植》校本课程,将常见蔬菜、粮食作物种植知识融入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认识蔬菜、五谷,理解“春耕秋收”的自然规律。
针对不同残障类型学生特点,教师团队创新设计分层教学目标,能力强的学生现场独立指认出各种作物名称,能力中等的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说出两三种作物名称,能力弱的学生在老师反复帮助下能记住某一种蔬菜名称。在播种希望的过程中,在牵着蜗牛散步般的耐心坚持下,学生们逐渐建立起对生命成长的系统认知。
以劳强技:在躬身实践中锤炼本领
“左手扶稳红薯苗,右手轻轻覆土......”劳动实践课上,教师和家长手把手指导学生进行红薯秧苗的移栽。经过反复训练,少数学生已能在老师指导下完成起垄、栽苗等简单操作。
“这是茼蒿,用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捏住它的根部,把地面以上部分掐断,放进菜篮子。”老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茼蒿的采摘方法。
民以食为天。这些特殊孩子长大离开父母后如何解决温饱、生存?这是特殊教育为学生未来谋生的长远考虑。针对学生大都来自农村、父母大都为农民的实际,通过家校交流、分析研判,开办劳技中心教学生学习种植技能成为共识。学会种植技能,学生不仅可以成为父母劳作时的小助手,也掌握了未来自食其力的一种生存技能。
在占地2.3亩的劳技中心里,砖铺的田间道路整齐排列,一畦畦菜地为特需学生提供了学习种植技能的实操场地。本学期以来,劳技中心先后组织师生、家长栽植石竹花苗、红薯苗,种植大葱、西红柿、黄瓜、茄子、土豆、月萝卜等多种蔬菜及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经过老师、家长手把手地教、反复训练,武俊杰、关小钰等少数学生在种植方面已经渐入门径,能在父母种植时搭把手了。
以劳润心:在成果共享中收获成长
虽然今年天气干旱,但由于经常浇灌,今春以来学校已成功收获韭菜、菠菜、月萝卜、茼蒿、小青菜等多种新鲜蔬菜。玉米、地膜土豆、红薯等作物普遍长势喜人。
每当采摘鲜嫩蔬菜时,都成为劳技中心最热闹的时刻。学生们满怀喜悦将采摘的劳动果实装进盆里、筐里,由老师们平均分发给每一位学生家长,让大家都感受付出后的收获并分享劳动的成果。提着蔬菜放学,每个孩子脸上写满自豪。
采摘石竹花籽时,每位老师和家长都带着一名学生完成一垄的采摘任务,教学生辨认哪些花籽已经成熟可以采摘,采摘时应该保持花朵朝上防止花籽撒落。
收割小麦时,小同学站在安全位置观察,中年级学生负责拉运麦捆,高年级同学在老师指导下小心翼翼地尝试割麦、捆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亲身参加劳动实践,不但让学生不同程度地掌握了种植技能,感受到一粥一饭来之不易,更可喜的是,劳动教育带来的改变正延伸到日常生活。入学时哭闹不止、任性顽劣的杰杰、钰钰,现在能熟练使用水管浇菜、浇花,并学会了起垄、点籽、施肥等,成为师生公认的劳动标兵。自闭症学生诺诺一进劳技中心就充满好奇,四处观看,变得开心快乐。许多家长们感慨地说:“孩子学会种植,最起码长大不饿肚子。通过劳动,孩子的变化很大。”从认识一株幼苗到收获满园芬芳,从依赖他人照顾到掌握生存技能,宝鸡市凤翔区特殊教育学校用劳动教育为折翼天使插上自立的翅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