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细节品人物——《台阶》教后记
作者:李小娟
发布时间:2025-06-18 09:39:16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陕西教育客户端
《台阶》是李森祥创作的一篇极具感染力的小说,讲述了父亲耗费半生心血,终年辛勤劳作、省吃俭用,只为建成一栋带有九级台阶新屋的故事。这篇文章立意新颖独特,情节质朴却饱含深情,然而,其背后蕴含的复杂社会背景以及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意蕴,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理解起来存在一定难度。
在第一课时,我将教学重点设定为通过细节描写剖析父亲形象。为激发学生兴趣,我以天坛祈福台阶、中山陵台阶以及消灾寺台阶为切入点,简要介绍了中国独特的台阶文化。又从“陛”这个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入手,这一导入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正如同夸美纽斯认为的“教学的艺术光亮是注意”,学生的专注为课堂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进入文本学习环节,我采用 “父亲是一个______的人,因为______” 的句式,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各小组负责人充分发挥组织协调能力,积极带领组员热烈讨论,并认真进行批注。成果展示阶段,课堂氛围达到高潮,学生们结合具体句子和段落,有理有据地分析父亲形象,“勤劳”“节俭”“坚韧不拔”“倔强”“不甘落后”等描述父亲品质的词汇不断从学生口中说出。尤为惊喜的是,十班的小刘同学独具慧眼,不仅分析出父亲 “谦卑” 的性格特点,还能精准找出文中体现这一特点的相关内容,让课堂亮点频现。
不过,在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学生在品析人物时,对于如何准确抓住细节进行分析还不够熟练。虽经教师点拨,学生能够迅速领会并掌握方法,但部分同学仍不得要领,分析时缺乏针对性,存在泛泛而谈的情况。这让我意识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并非一蹴而就,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传授语文知识”,我需要在后续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实践和引导的机会。
第二课时,我以刘和刚的歌曲《父亲》导入,引导学生结合《台阶》文本内容,比较歌曲与文章中父亲形象的相似之处,进而深入体味作者对父亲的情感。在教学中,通过品味歌词 “生活的苦涩有三分,你却吃了十分”,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对父亲辛苦劳作的刻画;通过 “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这辈子做你的儿女,我没有做够,央求你呀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这些深情的词句,让学生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深厚情感。再次进行细节品析时,明显看到学生的分析更加具体深入,对文本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在探讨文章写作技法环节,我设置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将文题换为‘父亲’好不好?”“造新屋的过程写得简略,可造台阶反而很详细,这是为什么?”“开头四段对青石板的描写可否删去?””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学生逐渐理解了本文独特的写作特点,明白作者通过对台阶的着重描写来凸显主题,以及开篇青石板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和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
课堂拓展环节,我设计了以 “父亲(爷爷)的脚(手)……”为题进行细节描写的练习。由于时间有限,仅能在课堂上让一两名同学进行展示,其余同学只能将其作为课后作业,与 “父亲(母亲),我想对你说……””二选一完成。这也让我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践和展示。
针对文章蕴含的社会背景以及父亲形象的意蕴这一教学难点,我以自己父亲的经历为例,以及作者关于本文写作的一段与编辑的谈话为辅助材料,向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随后,让学生尝试将文中父亲形象替换为 “爷爷”进行体会,这种方式有效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深度。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不仅理解了文本,还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然而,这一课时也存在不足,学生在进行细节描写时,想象力不够丰富,用词较为贫乏,多为概括性叙述,缺乏生动细腻的描写。这也为我后续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细节描写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多读多写,积累词汇和写作技巧。
回顾这两节课的教学,有收获也有不足。通过对《台阶》的教学,学生在人物形象分析和写作技法理解上取得了一定进步,但在细节描写能力培养方面还有待加强。“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升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让学生在语文的海洋中自由遨游。同时,也让我们共同祈愿,从凄楚、心酸中走来的父辈们幸福安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