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与发声
作者:尚宁芳
发布时间:2025-06-16 16:28:09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陕西教育客户端
在历史的褶皱里,总藏着无数未及宣之于口的喟叹。老舍笔下开不了口的鼓书艺人,艾青诗中嘶哑歌唱的鸟儿,穆旦笔下带血的拥抱,共同构成了人类面对时代困境时的精神图谱。这三种截然不同的表达姿态,恰似沉默与发声的三重镜像,折射出个体在历史洪流中挣扎、觉醒与抗争的永恒命题——沉默不是失语的墓志铭,而是等待破茧的蛰伏;发声不是空洞的喧嚣,而是穿透时代迷雾的精神火炬。
老舍《鼓书艺人》中的沉默,是旧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局。在封建礼教与军阀混战交织的黑暗里,民间艺人的艺术理想被异化为权贵的消遣品,其内心翻腾却无法开口的困境,实质是文化主体在权力结构中的失语状态。这种沉默如同深潭下的暗流,表面平静却暗藏汹涌,既饱含对艺术尊严的坚守,也折射出面对压迫时的无力感。就像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经卷,在被掠夺前曾在幽暗洞窟中沉寂千年,沉默本身成为一种被动的抵抗,见证着文化传承者在时代夹缝中的生存智慧。
艾青与穆旦的发声,则是对沉默的主动突破,展现着知识分子的精神觉醒。艾青以“嘶哑的喉咙”歌唱,将个体生命与土地命运熔铸为一,这种歌唱不是优雅的浅吟低唱,而是在战火中淬炼出的生命强音。正如抗战时期的《黄河大合唱》,用排山倒海的旋律撕破侵略者的阴霾,让千万民众在歌声中重燃抗争的热血。穆旦“带血的拥抱”更将个体的痛感升华为民族的觉醒,这种饱含血泪的呐喊,恰似鲁迅笔下“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破局,在精神的荒原上点燃照亮前路的火炬。他们的发声,本质上是用语言重构被历史解构的价值体系。
在当代社会的语境下,沉默与发声的辩证关系呈现出新的维度。当算法推荐筑起信息茧房,当流量至上消解公共话语,保持沉默可能是对喧嚣的抵抗,亦是对真理的审慎追寻。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发声的权利,而是要求发声更具思想深度与社会责任感。就像疫情期间,那些用数据与事实打破谣言的专业人士;在网络暴力肆虐时,坚守理性表达的舆论清流;面对技术伦理困境,率先提出反思的人文主义者。他们的发声如同穿透迷雾的灯塔,既避免了“群氓式”的盲目喧嚣,又突破了“犬儒式”的消极沉默。
从个体困境到民族觉醒,从历史镜鉴到当代实践,沉默与发声始终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双重变奏。真正的智者,既能在喧嚣中保持沉默的清醒,也能在沉默中积蓄发声的力量。正如敦煌壁画上斑驳的飞天,既经历过千年风沙的沉默洗礼,又在重见天日后以色彩与线条震撼世界。我们当以史为鉴,在沉默中沉淀思想,在必要时果敢发声,让每一个个体的声音都成为推动时代进步的精神共振,在历史的苍穹下谱写永不褪色的文明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