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初读《尘埃落定》时,阿来笔下瑰丽的藏地画卷便在我心中埋下文学的种子。这份跨越岁月的偏爱,让我在备《一滴水经过丽江》这堂课时,仿若朝圣者般满怀敬畏与期待。

课前,我精心筛选的丽江旅游宣传片如同一把金钥匙,开启了学生们对滇西北秘境的向往之门。从巍峨神圣的玉龙雪山,到湛蓝唯美的蓝月谷,从碧草如茵的牦牛坪,到波光粼粼拉市海,再到古色古香的四方街,当这些绝美的画面在屏幕上依次呈现,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们的目光紧紧锁定画面,眼中闪烁着好奇与向往的光芒。我知道,这场与丽江的文学之约,已成功勾起了他们心底的期待。

课堂上,我以任务驱动为舟,载着学生们驶入文本深处。“绘制旅游线路图”“推荐旅游打卡点”“撰写丽江宣传语”三大任务环环相扣,如同一串灵动的音符,奏响了求知的乐章。默读课文时,学生们化身敏锐的“小侦探”,迅速循着文字线索,理清了一滴水的奇妙旅程,在我的引导下,时间线也抽丝剥茧般清晰呈现,旅游线路图自然水到渠成。

推荐旅游打卡点的环节堪称整堂课的华彩乐章。我要求学生们在文中至少找出三句话推荐景点,大家瞬间化身“金牌导游”,各展所长,分享精彩纷呈。其中,学生们对四方街店铺的解读令人拍案叫绝。当我抛出“能否删去‘叮叮当当敲打着’这一修饰语”的疑问时,他们争相发言:“‘叮叮当当敲打着’就像一首欢快的市井小调,用听觉唤醒了我们对银器小店繁忙景象的想象,让四方街的热闹跃然纸上。”“‘挂着水一样碧绿的翡翠’,一个‘水一样’,将翡翠的通透与润泽描摹得淋漓尽致,让人隔着文字都能感受到丽江的富饶。”“‘白须垂胸的老者们’,是岁月静好的象征,他们悠然的身影,诉说着丽江的安宁与祥和。”“售卖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的店铺,宛如一扇文化之窗,透过它,我们窥见了丽江独特的民族风情。”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上不断碰撞,丽江的自然之美、建筑之美、民俗之美、人情之美,也如潺潺溪流,浸润着每一颗求知的心。

面对如此人间胜境,怎能不将它的美传递给更多人?我先展示了全国各地经典的旅游宣传语:“千年古都,常来长安”的厚重历史感,“走遍大地神州,最美多彩贵州”的绚丽多姿,“世界屋脊,神奇西藏”的神秘辽阔……这些凝练而富有感染力的语句,瞬间点燃了学生们的创作热情。仿写环节中,他们灵感迸发,妙语连珠:“七彩云南,大美丽江”勾勒出地域的绚烂;“悠悠四方街,最美丽江情”道出了古城的韵味与情怀;“东巴文化,璀璨丽江”聚焦独特的文化符号;“喧嚣从此逝,丽江寄余生”更是以诗意的表达,倾诉了对丽江的无限向往。一句句宣传语,是他们对丽江的深情告白,更是文学素养的生动展现。

完成三大核心任务后,我们一同探究作者以一滴水的视角游历丽江的妙处。学生们很快领悟到这种独特视角的魅力,随后,我顺势引导:“若以阿来的创作视角为帆,我们还能化作什么去游览世间美景?”刹那间,课堂化作想象的天空,“一片随风漂泊的叶”“一朵自在游走的云”“一阵轻抚大地的风”“一只穿越山川的鸟”……学生们的奇思妙想如漫天繁星,在文学的苍穹中闪耀。此刻,我由衷感叹阿来创作视角的示范力量,为课堂注入了无尽的创意源泉。

从精巧的叙事手法到优美的文字表达,阿来的文学魅力深深吸引着我们。此时,我再向学生们讲述了他从马尔康师范学校出发,一路走向世界的文学征程。当那些奋斗的故事与辉煌的成就缓缓展开,教室里不时传来惊叹声。趁热打铁,我向他们推荐《尘埃落定》,完成了从单篇文章到整本书阅读的跨越,引领学生们向着更广阔的文学世界扬帆起航。

怀着对语文的赤诚热爱,我与学生们共同完成了这场跨越文字与地域的奇妙之旅。下课铃声响起时,孩子们的眼神依然沉醉,仿佛仍徜徉在丽江山明水净的画卷中,遨游在阿来文字编织的文学瀚海里。热爱,是教育最美的底色,它能让平凡的课堂绽放出璀璨的光芒;热爱,更是跨越岁月的力量,让每一个与文学相遇的灵魂,都能在字里行间找到诗意的栖居。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