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审美是语文课需要培养的重要能力,一个不会欣赏语言之美、分辨语言之美的学生,很难进入真正的语文学习。但仅凭欣赏课本上的文章,难以实现审美能力培养的目标。

审美首先是直观感受,是对语言之美的直觉判断。对美的感受是共通的,也是需要被唤醒的。审美主体需要在对象呈现之后,分辨对象的语言特征。从美的初步印象到美感的辨析,到美感概念的形成。

以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作文训练《语言要简明》为例:

一、阅读素材的比对

文学作品中写莲的文章是比较多的,莲花作为审美对象,具有意象美和意境美的特征。小学语文课本中有描绘莲花之美的:

“有的荷花才刚刚展开两三片花瓣,恰似羞涩的少女,微微张开粉嫩的唇瓣,欲语还休;有的花瓣已全然舒展,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宛如金色的皇冠,镶嵌在洁白的裙摆之上;还有的是饱满的花骨朵,鼓鼓囊囊的,仿佛下一秒就要冲破束缚,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绚烂。”

这段文字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莲的美丽,但作为审美层面,这种浓烈之美,并非是最美的语言。

再出示余光中写莲的诗歌《等你,在雨中》: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蝉声沉落,蛙声升起,一池的红莲如红焰,在雨中。”

郑愁予的诗歌片段《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学生会立即发现,余光中这首诗的语言更美,词语的反复,意象的突出,红莲的火焰,在雨的衬托下更加鲜明。这是灼灼燃烧的心灵火焰,是作者浓烈情感的体现。而“蝉声沉落,蛙声升起”,一沉一升,犹如希望的沉没与重新燃烧。而郑愁予的诗有宋词特点,写出莲花意象中的时代感伤。

二、文言语句的品味

通过第一层对比,学生感受到古典意象与现代诗歌情感的美,一种浓烈的情感并非要通过绚烂场景的描写,愈是寂静中的绽放,愈是灿烂。愈是简洁中的描摹,愈有张力,而这正是中国古文的特点。

古人常于尺寸中驰骋情感,纵横中写意,这类文章极多。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写四季之景,寥寥数笔,却跨越春秋。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陶弘景写山川之美,也是在节奏中见景物之繁复: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这两段的阅读,要让学生明白,简洁的语言同样可以写出丰富的景物,表现丰富的层次,并在长短句的结合中,呈现出音乐般的美感,使诵读者感受到自然景象扑面而来,错落有致,句句生辉。

通过以上语段的对比品析,可以鼓励学生总结,怎样的语言最美?让他们随意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这种对审美感觉的总结是有必要的,进一步强化语言之美的要素。但不宜用唯一答案去约束。

三、语言积累的练习

当一个人发现了什么是美的时候,这种感觉是惊奇的,他会发现寂静无声的文字,也带有巨大的声响。仿佛是一个新的世界呈现在他眼前。这个世界,不仅仅是教师可以发现,他自己也可以发现。

发现美,寻找美,是一个重要的练习过程,带着对美的发现,去找一找课文中、同步阅读教材中以及课外书中具有美感的句子、词语,去发掘更多的审美对象。这个练习的过程虽然只有短短的十来分钟,但有了明确的目标,就不再是漫无目的阅读。

学生经过有目的的筛选,可以发现很多优美的句段。课文中,大多数学生选择了《驿路梨花》中写梨花林的段落,《紫藤萝瀑布》中写紫藤萝花的段落,《井冈翠竹》中写翠竹的段落。可见,对美的分辨能力已经有了提升。在《同步阅读》书当中,选择了《魔笛》中写莲花盛开的段落,选择了黄庭坚的《书幽芳亭记》。

再次阅读分享他们选取的审美素材,可以明确指出,美的分辨力非常重要,这是一个人进入语言审美的重要标志。不懂得审美,就无法接触到语文的精髓。

语言审美与语言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唤起、强化、尝试、练习,对什么样的语言是美的,有了感性认识,就会有意识去学习这样的语言。

“而语言中那些不可量化、不可言说的维度,那些属于沉默大地的东西,那些存在向我们的无声倾吐,那些试图挣脱逻各斯严密束缚的东西(诗意、沉默、神秘)”,这或许才是我们要在语文课上向学生呈现和揭示的语文学习之真谛。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