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何以为尊?我有中国!”“看中国,来宝鸡!”宝鸡,这座位于关中西部的历史文化名城,又名西府,是周秦文明的发祥地,是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也是一座能让艺术绽放、让烟火生根的城市。

要说宝鸡,不必说秦穆公“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的霸气辉煌,法门寺迎佛骨“香火缭绕、绵亘数里”的盛况空前;不必说“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的豪情万丈,“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波澜壮阔;也不必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智勇双全,“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心悦诚服,西府老街香飘十里的人间烟火;单是《封神2》中的战火西岐,就令人无限神往。西岐,也就是今天宝鸡的岐山县,因位于岐山之西故名西岐。古公亶父率族人在这里建都,周文王姬昌在这里开启治国之路,周武王姬发在这里起兵推翻殷商。周公吐哺,凤鸣岐山,甘棠遗爱,桐叶封弟,太伯奔吴……周礼文化在这里发源绵延。

2024年9月10日,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到宝鸡考察调研,这座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城市爆火。“崇德尚礼、和谐包容、闻鸡起舞、开放创新”的宝鸡,携关山弯月和草原,渭河落日与晚风,以西府人的朴质豪爽,欢迎八方来客。

【习作】

宝鸡——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

宝鸡第一中学  郑涵哲

在关中平原的西端,有一座古老而充满魅力的城市——宝鸡,这是我的家乡,她不仅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漫步在广袤的土地上,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岁月的流转。从钓鱼台的姜太公垂钓,到大散关的烽火连天;从五丈原的智慧较量,到法门寺的佛光普照;每一处古迹都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不朽传奇。 

漫步秦岭山麓,一条溪水从潺潺流出,溪流正中一块巨石兀然挺立,似是在讲述着姜太公八十垂钓,等待明主的传说。这里就是宝鸡钓鱼台,李白的《梁甫吟》中说:“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这里不仅是智者等待时机的象征,更是中华文化"待时而动"的智慧的生动写照。站在钓鱼台上,静水流深中,仿佛能看到那位白发老者静坐垂钓的身影,感受到那份从容与智慧。 

开车从宝鸡市往西南方向走,大概二十分钟车程以后,就看见秦岭山脉苍翠巍峨,微风过处,山上松柏飒飒作响。“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里,就是陆游在《书愤》中提到的大散关。这座扼守秦蜀咽喉的雄关,见证了无数历史风云。作为陈仓道上的重要关隘,它既是军事要塞,也是文化交流的通道。山的那边,是巴蜀之地天府之国的温暖富庶;山的这边,是八百里秦川的厚重雄浑。 

五丈原,将星陨落,一片热土埋忠魂,承载着三国时期最动人的历史篇章。苏轼诗云:“西观五丈原,郁屈如长蛇。”在这里,诸葛亮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时光,留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佳话。五丈原不仅是军事智慧的见证,更是忠诚与奉献精神的象征。站在五丈原上,远眺秦岭,那位羽扇纶巾的智者,在营帐中运筹帷幄的身影如在眼前。 

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源于法门寺“迎谏佛骨”风波。法门寺位于宝鸡市北边,这座始建于东汉的千年古刹,珍藏着佛教圣物佛指舍利。一条佛光大道,直通道路尽头的佛骨舍利塔,站在大道上,瞻仰供奉着世界上唯一的佛祖释迦摩尼真身指骨舍利的舍利塔,胸中一股豪情荡然而生。法门寺的存在,见证了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也见证了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 

这里是宝鸡,是我的家乡。这座历史与现代交织的城市,像一本厚重的史书,记录着中华文明的点点滴滴。从钓鱼台的智慧,到大散关的雄浑,从五丈原的忠诚,到法门寺的慈悲,每一处古迹都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不朽传奇。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宝鸡的骄傲,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它们提醒着我们,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更要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让中华文明的光芒永远闪耀。

【点评】本文选取钓鱼台、大散关、五丈原和法门寺来展现宝鸡的历史文化底蕴,结构清晰,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引用古诗词,巧妙地将宝鸡的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传递出对历史文化的理解与思考,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传承中华文明的坚定信念。(指导教师:田玲)

最爱西府面皮香

宝鸡高新第一初级中学    王悠然

我的家乡西府宝鸡,这座位于关中西部的历史文化名城,以其独特的宣传语“何以为尊,我有中国”吸引了无数国人的目光。其实,这里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更有着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有我最爱的西府味道。

最让我念念不忘的就是那一碗面皮了。

在宝鸡,大到城市,小到乡镇,每隔几米就有一家卖面皮的,它是最寻常,最普通,也是最得宝鸡人心的宝鸡味道。

老家的街道上,也有一家卖面皮的,每每回到镇子上,我是一定要光顾的。卖面皮的是一对年过半百的夫妻。街道边放两张小桌,几把凳子,就是他们的面皮摊了。一张小桌上摆着辣椒、醋汁、蒜水等调料,一张小桌上则叠放着厚厚一摞面皮。妻子在一张桌子上切,丈夫在另一张桌子旁调。切面皮的刀很长,刀口很锋利,案板因经年累月而被磨得光亮。

妻子动作很娴熟,几刀下去,一张面皮就变成了条条银丝。丈夫接过来,各种调料一次调过,一只手拿着筷子不停地搅拌,另一只手则不停抖动,以让汁水和面皮充分融合。每每这个时候,我站在一旁,都是最急不可耐了。仿佛再慢一秒,我的口水就要滴落到碗里了。

面皮调好,来早的顾客还有凳子可坐,来晚的就只能蹲在一旁。但不论是坐还是蹲,大家都是一样的狼吞虎咽,风卷残云。记得小时候,因为饭量小,奶奶总会买上一碗,我和姐姐趴在碗边,头碰着头,你一口我一口地抢着吃。这也是宝鸡方言里所说的“吃抢槽”。那时候,总觉得我没吃几口,一碗面皮就见了底,舔舔嘴唇,余味悠长。

如今,宝鸡面皮的故事已经被创作成一部史诗级的话剧《面皮》,在全国各地巡演。爸爸给我讲,这部话剧讲述了西府宝鸡三代人做面皮、卖面皮,自力更生改变命运的故事。小故事里有时代变迁的历史印记,也展现我们宝鸡人的淳朴与善良,听爸爸这一说,我非常期待去宝鸡大剧院看一场《面皮》,去聆听渭水河畔、秦岭脚下,西府农民和面皮的故事。

如果说悠久的历史是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那么,西府宝鸡的面皮便是寻常人家里升起的一缕淡烟,能抚平人内心的焦灼和不安,是最有滋味的城市烟火气。

我最爱西府面皮,香辣可口,百吃不厌。在我看来,它不仅是我们日常的吃食,也是我们的家乡情思,更是对饮食文化的传承。欢迎来宝鸡,品尝面皮香!

【点评】本文紧扣主题,情感真挚,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开篇以家乡宝鸡的历史文化引出美食,自然流畅。文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如夫妻制作面皮的娴熟动作、顾客的吃相以及与姐姐抢食的回忆,生动展现了面皮的独特魅力和家乡的烟火气息。话剧将面皮升华为精神食粮和文化传承,深化主题。结尾卒章显志,表达出对家乡味道的情有独钟,引发读者探寻宝鸡的兴趣。(指导教师:田玲)

一片叶飘过宝鸡

宝鸡高新第一初级中学  张沁楠

我是一片叶,轻盈地乘风而去。

被风裹挟着前行,当我静下来时,已然屹立于石鼓阁檐的瓦片上。第一次这样看我生长的城市——宝鸡。极目远眺,渭河如一条银丝带,蜿蜒自西而来,串起林立的高楼,再缓缓向东流去。哦,这就是我的故乡,我的宝鸡。

“咚——”我被一声浑厚邈远的钟声震起,再随风而起,轻轻落在地面。映入眼帘的,是十面刻满文字的石鼓,时间在面面鼓上凿出深深印记,那就是历史的烙印吧!

远远听见一声召唤,我又被风卷起,轻落在青铜器博物馆前。向着天的,是面巨大日晷,气势恢宏,静静矗立。我听见讲解员在介绍:“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是周礼的发源地……”哦,这就是宝鸡,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宝鸡,我的宝鸡。

我多想再借风力,跳上那日晷,轻轻抚摸历史的痕迹。我多想在此刻停留,落在老人手中的皮影上,我们的影子,是可以重叠的吧!可来不及多想,我又被风带走,从排排泥人头顶拂过,我闻见泥土的芬芳;从游客耳边飘过,我听见他们的赞叹:“呀!那就是何尊,那就是何尊上的‘中国’!”胸前飘着红领巾的孩子们高呼:“老师说,看‘中国’,来宝鸡!”闻着味,借着风,我飘去了陈仓老街。置身于此,我从不敢落于地面,只好在屋檐上张望,人头涌动,人脚如麻,灯火葳蕤,香味肆意。“臊子面——一碗酸香筋道的臊子面——”“肉夹馍——”“大碗扯面——”一声声叫卖,一声比一声高,一味比一味浓,总会有一道美食,惹得行人驻足。嗅一嗅,空气中满是擀面皮、酸汤面和辣汁儿的香味,真想下去品品。

还没等我沾满美食的味道,风又起,带着我穿过了东岭廊桥,走过渭河口岸,不知过了多久,终于停歇在周公庙前。早就听说过,那里是周朝的发祥地,我听过,“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轻轻跨入高红的门槛,四周寂静无声,只远远传来喃喃的诵经声。远望,佛像坐落于大殿之前,游人虔诚朝拜,手捧红布条,跪地行礼,庄严肃穆。我也在心里悄悄许下心愿:“可否佑这片土地繁荣昌盛;佑人民平安健康?”

一位背着包的游人经过我的脚边,轻捻起一小把土放进杯中:“宝鸡人,就要服宝鸡的水土,这一走,恐再也尝不到这般味道了吧!”那一刻,我真正明白了落叶总要归根,我要归根了。

是啊,我有我的根,周原人有宝鸡这块根,他们扎在这里生长,世世代代,源远流长。我庆幸,我这片叶,终于归于宝鸡的根。

【点评】本文视角独特,借鉴阿来《一滴水经过丽江》的游记写法,化身一片叶,用第一人称将叶飘过宝鸡各处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展现宝鸡的人文历史和风土人情,笔触细腻生动。结尾以“落叶归根” 巧妙传达对家乡的眷恋与热爱,颇具匠心。(指导教师:田玲)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