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人工智能,大家都没有押中 | 2025年高考语文点评
发布时间:2025-06-07 21:28:42 来源:教育部教育考试院
今年高考语文命题,有四个特点是很鲜明的。
第一,继续坚持立德树人贯穿整个命题。从阅读、语言运用到作文,今年高考语文题全面落实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全国一卷的阅读选取了老舍的小说《鼓书艺人》和自述《我为什么离开武汉》,让我们重温了80多年前积贫积弱的中国普通人在颠沛流离中不断抗争的历史,作文题也以《鼓书艺人》以及艾青的《我爱这片土地》等作为材料,激发青年人对中华民族绵延5000年屹立不倒的民族精神的思考。结合当下美国的对等关税以及芯片等疯狂围堵,让我们再次思考在新的民族复兴大业中,青年人的责任担当!全国二卷Ⅰ的材料一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风的一篇文章:《努力克服不良文风 积极倡导优良文风》。这篇文章本身就是一篇指导我们写作的经典范例,我们内部业务学习时就多次拿这篇文章作为写作培训教材。第4小题要求考生评析某中学实验室的“注意事项”,第5小题要求考生谈谈如何在写作中避免不良文风,这种读懂读通基础上的运用能力考查,本身就是一种思政教育。这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第二,坚持与时俱进考查语文的本质。语文的本质核心就是思维,是系统思维,是逻辑思维,是思想与认知的表达。今年的命题在这方面与时俱进,让我惊艳,尤其是在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上。伴随人工智能的热潮,考前可能很多人都想到了可能会考人工智能的话题,但绝没有想到是这样考:把人工智能嵌入考题,考语文的本真。全国一卷的阅读Ⅰ的材料《种植入门问答》,讨论的是花草植物的种植,一共是十五个问题,层层递进,背后就是系统思维、逻辑思维。这也正是我们在训练人工智能大模型时的问题。第4小题要求考生根据行文逻辑提出一个可能的问题。这启发我们,人工智能时代,要学会问问题,只有高质量的问题,才能获得高质量的回答。试卷虽然没有提一个字的人工智能,但处处是人工智能,它在教学生如何运用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去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这让我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期间讲到人工智能与教育的问题时强调,无论什么时候,“教育,不能把最基本的丢掉”。我们这道阅读题就是一个生动的体现。
第三,坚持破解机械刷题,落实教育评价改革的要求。两套试卷的试题看起来都很普通,学生比较熟悉,但实际做下来发现不那么简单,无论是阅读,语言应用还是作文,在全面考查语文素养的同时,又不失灵活性与开放性。仅靠刷题是不可能得高分的,需要日常的积累与修养,需要真学通学透了。在这方面,尤其值得说一下的是反“押题”。以DeepSeek 为代表,人工智能全面兴起,社会各界都试图用人工智能预测命题,我也曾用几个大模型就作文、阅读等题型做了测试,对照最后试题看,完全没有关系,仅从这一点上看,命题也是非常成功的。
第四,打通阅读与作文,做了很好的尝试。作文题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今年作文最值得关注的是把阅读与作文打通的命题方式,给了考生更多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全国一卷的阅读中选取了老舍的两篇文章,作文给的第一个材料就取材于老舍的《鼓书艺人》,在某种程度上等于提前就给考生一些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更有利于在如此短的时间里的发挥。作文门槛低,虽然是给材料作文,但在相关的材料引导下,无论是“民族魂”还是“梦的赠予”,一般同学都很难跑题,但同时话题也有较大的张力,给了优秀考生充分发挥的空间。
最后想特别提醒一下,考生家长都关心试题难易程度。无论难或者容易,对大家都是一样的,也都是公平的,大家不必过虑,认真考好下一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