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作为高考开考的第一科,格外受到考生、家长、教师的关注。无论考生是“开门红”,还是“出师不利”,都会对后续考试带来影响。自然,语文试卷题目命制十分重要,十分关键。

相对于高考其他科目而言,语文试卷命制难度更大,不仅是因为人人都“懂”语文,还在于语文试题自身的特点,如选文选篇范围极广,既不能完全选用教科书上的原文,又不能不顾及学生阅读范围、数量。再如,难度不易把握,同一篇选文,小学生可以读,初中生也可以学,高中生也可以研习。尽管挑战很大,今年语文高考试卷还是可圈可点,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了命题改革的方向。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命题指向明。高考语文考的不仅是高中三年学习的语文,它反映的是12年基础教育阶段语文学习的结果。所以高考语文考的是学生12年来语文学习的积累。“积累”不简单等同于背了多少,记了多少,而主要强调在一定情境中语文所学的运用,这就是新课程一再强调的核心素养。202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无论是阅读试题,还是语言文字运用试题,首先反映的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其形式涉及分析、判断、推理和比较、迁移等,其类型包括了形式逻辑思维,还有批判性思维;当然,思维活动赖以进行的支撑是语文知识、技能。所以加强学生素养培养,不等于不要知识、技能,需要改变的是学习知识、技能的目的与方式。今年的两套试卷很好体现了素养、知识与技能之间的统一。此外,试题素材的选取和设问的指向,将爱国、求真、务实等品德、品格教育落到实处,试题从考试工具转化为在文化传承、阅读、思考、回答问题过程中立德树人的载体。鲜明的命题指向,也再次提醒广大师生,应对高考,靠死记硬背、机械刷题是行不通的。

二是素材覆盖广。考试命题改革正从“知识中心”转向素养立意,也就是考试到底考什么在发生变化。“知识中心”的考试,简单讲就是聚焦知识考知识,更多依赖“记”住了多少,“记”准了多少,而素养立意的试题,关注的是所学的真实应用,而且往往是综合运用。为实现这一考试目的,考生所要回答、解决的问题,完成的任务,就不是“纯粹”的问题(任务),而是在一定情境中的问题、任务。大家可以发现,全国卷两套试题的所有问题都是基于特定情境设计的。而且,创设的情境还体现出一个特点,这就是“广”。如全国一卷作文,从三个不同作者的文章中摘取素材。这就提示广大师生,在日常教与学过程中,首先要保证一定量的阅读,能够覆盖一定广度。简言之,培养语文素养,就要多读书。只有这样,才能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此外,素材、情境还表现出关联性,如阅读Ⅲ取材于《左传•昭公二十四年》《列女传》《韩诗外传》《考信录》,前三份材料统整于材料四,为学生批判性思考创设情境,这也提示广大师生,在日常学习中要牢记“学而不思则罔”,注重整合,注重多角度分析问题。

三是问题层次多。一份试卷的质量,不仅需要有明确的考试指向,创设真实情境,同时,还要有科学的问题和任务设计。这直接关乎学生作答行为,是评测学生素养水平的关键前提。无论是整个考生群体有层次之分,还是一个个体的不同类型能力有水平高低,都要求试卷题目创设足够思维空间,反映出个体间和个体内差异。今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至少包括四个层次问题:一是基于记忆的考查,这类题主要考查的是最基本的认知能力,即记忆,相对而言思维含量低;二是基于素材理解进行正误判断;三是超出所提供素材,与其他同类内容比较,反映一定的概括迁移能力;四是比较开放的问题,如作文。随着问题层次提高,思维含量增加,完成任务和要求的综合性越强。因此,多层次问题设计提示广大师生,日常语文教与学不能只注意死记硬背,大量刷题,要创设新情境,强化问题解决,促进学习结果迁移应用,发展高阶思维。

202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不仅是检验教与学成效的工具,也是引导语文课程改革的风向标。试卷围绕综合性、实践性语文课程基本特征,紧扣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原则,科学系统设计试题,必将发挥强有力引导作用。

责任编辑:刘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