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知识,能够译读文言内容。

2.了解“活板”的具体操作流程,并理解“活板”的“活”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3.辩证思考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在中国科技史上的地位,理解它们为人类文明和发展进步所做的贡献。

4.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感受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和才能。

【教学重点】

1. 积累重点文言知识,能够译读文言内容。

2.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感受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和才能。

【教学难点】

1. 辩证思考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在中国科技史上的地位,理解它们为人类文明和发展进步所做的贡献。

2.了解“活板”的具体操作流程,并理解“活板”的“活”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合作探究法

【教材分析】

本篇文章是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最后一篇文章,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科学探索”,力求让学生在浏览课文,提取关键信息的基础上,领会科学精神的内涵。而本篇文章是一篇文言文,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难度。如何在理解文意基础上让学生对活字印刷术的制作感兴趣并且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是这堂课需要攻克的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普遍比较活泼、好动,他们愿意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所想所得。然而学生在面对文言文学习时,确实存在一定的畏难心理。这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环节设置上更多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做学习的主人。同时也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前让学生制作活字印刷术流程图。从学生课前的预习作业制作来看,学生对这节课的期待程度还是非常高。

【教学过程】

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进行了《活板》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学习,接下来让我们通过“文言知识过关练”检测一下上节课的学习成果。

一、文言知识闯关练

我们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接下来请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每种发明对应的练习题,限时一分钟,完成知识闯关练。

二、明“活板”之法

北宋印刷工人毕昇带着他的发明“活板”来到京都汴梁想要谋求一份工作。如果你是毕昇,想要求职成功,该怎样向老板介绍活字印刷技术的程序呢?(可结合课后第一题来思考,并用自己语言来回答。)

预设:

制字:用胶泥制成字印→字印厚度如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制成一个字印→用火烧让其坚固

排版:先拿一块铁板→在铁板上撒上松脂、蜡和纸灰之类的东西→再放置一块铁制模框→在模框里面密密地排上字印,直至排满成为一板→把铁板在火上烘烤→烘烤完用一块平板按压字印表面

印刷:一块板印刷→另一块板已经开始排字→两块铁板之间互相交替使用

拆板:用完后再用火烧让混合物融化→用手轻轻擦拭字印,字印自然脱落 

师:如此复杂的制作程序,但在作者的介绍下却清晰易懂,得益于它独特的说明顺序,文章主体部分是按工艺制作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的。在介绍字印的数目、储存方法和雕刻便捷时运用了逻辑顺序进行说明。

三、晓“活板”之妙

随着印刷店生意越来越兴隆,毕昇打算自立门户,另行开店。为筹集启动资金,毕昇可从哪些方面向合伙人介绍活字印刷术的进步之处呢?(可与雕版印刷术进行对比,在文中找出相应句子加以说明。)

预设:

1.活字印刷术最大的特点和优点就是灵活、便捷。具体体现在字印活、排版活、印刷活、拆板活、字印数目活、字印储存活还有字印雕刻活。

2.速度快、效率高。如果要印刷很多本,可以批量生产,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且节约时间。

3.节约资源和成本。雕版印刷刻出来的木刻模具,印刷完后很难再次使用,且储存起来极不方便,且一旦刻错字,整个版面毁坏需要重新刻。而活字印刷可以将一个个活字拆解,更加灵活便捷。

师:上节课我们讲过这篇文言文从体裁来看是一篇说明文。同学们在积累重点文言知识的同时,不要忽略了本文的语言特点。给大家举例说明。作者介绍雕版印刷术的流变和发展时,用了三个修饰和限定的词,分别是“盛”“始”“皆”,分别说明了唐朝时雕版印刷出现,但还没有大规模印刷;到五代时期,冯道大规模采用雕版印刷刊印儒家经典书籍,自此以后雕版印刷技术逐渐成熟。短短三字,却从不同程度上展示了雕版印刷术的传播过程,足见语言的简洁和严谨。再例如作者说“烘烤”这一意思时,也用了不同的表述。如“烤”“炀”“熔”,温度不同,物质状态不同,结果不同。

师:同学们这篇文章仅有三百余字,但却将活字印刷术的制作流程介绍的如此详细,同学们可以再次思考,沈括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将活板印刷术介绍地如此活灵活现呢?

预设:

举例子:“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打比方:“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作比较:“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

列数字:“若只印三两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四、影响与发展

师:同学们可以大胆猜想一下,活字印刷术的使用,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预设:

扩大文化传播:活字印刷使书籍制作成本降低,宋代书籍保有量激增,据记载“当时中国的书籍比全世界书籍的总和还要多”。这推动了儒家经典、科技典籍(如《农书》《本草纲目》)的广泛传播,促进了科举制度的普及,寒门子弟得以通过书籍参与社会流动。

使教育平民化:活字印刷术使教材和教育书籍大量普及。教育不再局限于士大夫阶层。例如,宋代理学思想的传播、地方志编纂的繁荣均得益于此。至明清时期,木活字和铜活字逐渐用于宗谱印刷,进一步巩固了宗族文化的传承。

带动经济变革:印刷业成为宋代重要产业,带动了造纸、制墨、装帧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书籍商品化催生了市民文化,如话本小说和戏曲文本的流行。

师:既然带来了这么大影响,活字印刷究竟有没有替代雕版印刷呢?

【补充资料】

宋代至清代,活字印刷书籍仅占古籍总量的约1%。1.1万本古籍中仅150本为活字本。

《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

视频介绍印刷术的流变与发展。

师:雕版印刷术未被活字印刷术所取代,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活字印刷术前期制作所需要成本过高。在当时常用汉字有五千多个,想要完整印出一册书,至少要制作上万个活字。在古代书籍需求量不是那么高的情况下,很少有书商愿意投资那么多。

其二:活字印刷对工人排版要求非常高。想要完成排版,工人先要识字,且排好版还要校对。而雕版印刷只要刻好字,工人即便文化水平不高也可以操作。

其三:古代士大夫阶层对书籍的印刷质量要求较高。雕版印刷的排版更整齐更精美,而泥活字印刷版面的缝隙不好掌控。

其四:活字印刷所需的胶泥活字易损坏不便于保存,且检索排版耗时较长。后期元代王祯又发明了转轮活字印刷,大大提高了检索的效率。

其五:用途更广泛。雕版印刷是用整块板雕刻,不仅可以印书,还可以印图案、印钞票、印佛经图像等。

师:有同学可能会追问,活字印术既然没有得到大规模使用和发展,我们还有没有必要了解它并学习这篇文章呢?

预设:

生1:我们应该传承老祖宗的智慧和才能。毕昇的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是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珍惜我们自己的文化遗传,否则会被他国掠夺。2010年活字印刷术也申遗成功。也正是因为沈括的记载,才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文献资料佐证我们的发明。

生2: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创新精神和匠心精神也值得我们去学习。任何科技的发明和创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毕昇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执着探索的毅力也鼓舞我们不断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能够为祖国新时代的发展添砖加瓦。

师:在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四百多年,德国人古登堡又发明了铅活字印刷术,它大量的促进了欧洲书籍的印刷。在铅活字印刷术发明后的五十年,欧洲书籍印刷量高达两千多万册,比欧洲一千多年以来所有手抄本总数加起来还多,进行促进了后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发展。19世界铅活字印刷术又传到中国,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只被使用。毕昇身上的这种科学探索精神更值得我们去学习。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也希望同学们能够用持之以恒为梦想插上翅膀,用科学精神引领人生方向。

五、作业布置

1.积累本课重点文言知识,并用A4纸完成活字印刷术制作流程图,可适当配图,文字说明具体操作环节。(必做题)

2.课后继续了解四大发明中的其他几项,查阅文献资料,以“四大发明我来讲”为主题,选择其中一项,完成一篇说明文,不少于400字。(选做)

六、板书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