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空气优质,不冷不热,格外舒适。四楼的年级组办公室,一点都不闷,花了差不多两小时,终于改完了“麻烦”的语文作业。

我的语文作业,批改起来总是很费劲,忒麻烦。因为,一来多半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写得长短不一,而且有的孩子写完觉得不好,还要“缝缝补补”,贴上小卡纸修正;二来选择空间大,内容和数量也不一样。有一次,同行看到了,觉得作业是好作业,就是太费老师了。可我依然乐此不疲,这大概就是热爱的动力。

譬如,学《唐诗三首》,展开联想与想象,补上环境描写,丰富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加上自己的看法,任选一首改编成生动的故事,富有可读性,字数不限。一上午才勉强看完。

游记单元的所有字词,按照词性整理,一本本看下来,瞅得我自己都要糊涂了。

赏析,向来都是自选2-3个句子,自选角度,水平高的还可以任意增加。孩子们十有八九都是按照自己的语言审美标准选的,雷同的极少。改起来确乎挺麻烦的。

就拿今天来说,两道语文作业题,一是“化身一滴水,按照时空顺序概述游览丽江的经历”;二是“风景美、习俗美、建筑美,三选一,纵观全文赏析,推介你心中的丽江之美,用排比最佳”。

批阅着学生笔下按照时空顺序概述的那一滴的经历,我被她们的用词惊艳:晨光微曦,碧波荡漾,改朝换代,心驰神往……被他们的句子圈粉:“六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已成为昨天”“黄昏,我跳进穿城而过的河流中,欣赏丽江五彩斑斓的夜,感受城外旷野的宁谧澄澈”“远处,金沙江的浪花呼唤着我——该去更远的地方了”……为她们的独特的审美视角震撼。当学生化身水滴,自雪峰发端,沿溪流跌宕,在“青石纹路泥流流”间轻绕纳西女子洗衣的指尖,更流进“三坊一照壁”的小院去“滋养一株小茶”——如此灵动文字,分明是想象力的翅膀在字里行间翩跹。更有学生大胆突破时空桎梏,让这滴水于黑龙潭沉睡时梦见了明清交替,民国风云,醒来已是强大繁荣的当代中国,这是何等瑰丽的生命体验!学生以己心接通物性,在文字中生长出鲜活感知的触角。非标准答案的麻烦作业,恰如沃土,滋养出思维幼苗的千姿百态。

语言文字的运用,从来都不在机械的抄写背诵里,总是在鲜活的表达中生辉,伴着灵动的思维和独特的语言审美,夹杂着热爱与欢喜。

麻烦,确乎不小。可是,当我们不再囿于标准答案,不再整齐划一,少年们激荡的大胆想象与创造,会让我们觉得,语文,像一条充满生命律动的河流,永不干涸。

教育的真谛,在于唤醒沉睡的个体思维,点燃其内心原生的好奇火种。当孩子们能自由书写“我喜欢丽江两岸的自然风光,那是大自然千百年来用鬼斧劈出的雄奇”这般妙趣横生的抉择;当孩子们能将丽江古城的建筑风格与苏州园林进行比较;当孩子们能由刻在银器上的东巴文字,联想到何尊上的“中国”;其思维已如六月的枝叶,肆意延展,绿意盎然。

我用“麻烦”的语文作业,让孩子们的头脑在语言的旷野上纵情驰骋,去探索独一无二的精神地貌;去守护千万种思维的可能,在语言之河的无限奔涌中,让每一颗年轻心灵都寻得属于自己那条澄澈支流,如丽江清溪般,照见各自灵魂的粼粼波光。

而我,会在作业本上,窥见他们思想栖居的家园。那一段段承载情思潜藏认知的文字,是少年们运用语言探索世界、表达自我的热切尝试。这,比任何“标准”答案都更接近语文的澄明本真,更彰显思维的鲜活灵动。

我愿以无预设答案的作业为舟,载一船少年驶向更广阔的精神海域——在那里,每一滴水都因自由折射而映出太阳的完整光辉。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