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要求中学生具有“审美创造”能力,“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语言文字及作品是重要的审美对象,语言学习与运用也是培养审美能力和提升审美品位的重要途径”。古典小说兼具文言文与现代文的美感,与现代文相比,具有古文的意蕴,与文言文相比,又浅显易懂。尤其是《红楼梦》这一经典巨著,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审美创造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小说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审美创造 语言运用 古典小说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几篇文章,均选自中国古典小说巨著。这些小说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它们以精巧的语言、精准的描述,将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集于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又因为其语言较文言文相比的自由性、浅显性,深得学生喜爱。为培养学生对古典小说的兴趣,我所选择的教学方式是——以古典小说的语言教古典小说,潜移默化得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

一、推敲词句,以古典风格领悟语言美

《红楼梦》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丰富的内涵历来为人所称道。在古典小说的教学当中,使用“红楼梦”的语言教《红楼梦》,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他们也对这部小说产生浓厚兴趣。

《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课的教学当中,教师就在《红楼梦》原著中找到了关于刘姥姥人物评价的语言,并进行改编,作了如下导入:

虽说是那“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却也使得鲁迅赞叹“古今第一奇女子”!

你道这一家姓甚名谁?原是本地人氏,姓王,祖上曾作过小小的一个京官,昔年与凤姐之祖王夫人之父认识,唤作“刘姥姥”。

且看这“芥豆之微”,大有可为!

这样的导入,将学生带入了古典小说的世界,让他们沾染上一身古韵去品读小说,不自觉就有了古人读书的风采。在这样的导入之下,其余的教学环节也以颇有古风的题目形式命名:

任务一:众学子初见刘姥姥 女清客笑翻荣国府

任务二:众学子评说刘姥姥  有智有爱真性情

任务三:众学子妙析“刘姥姥” 小人物穿引《红楼梦》

总结:经典阅读有锦囊,小人物里尽显章

这样潜移默化的美育引导,让学生在学习这一单元时,语言中也不自觉的具有了古典小说的特点。

二、珠联璧合,于概括总结实践意境美   

在《刘姥姥进大观园》这样的设计之后,班级内已经营造了一种学习古典小说的气氛,接下来的教学就水到渠成。

《三顾茅庐》也是一篇经典的古典小说,对于小说教学来说,概括事件也是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古典小说语言“与”概括故事情节“巧妙结合,为学生出示《三国演义》的章回名称,要求学生以《三国演义》章回目名称的形式概括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学生的答案已经让人惊喜,“南阳林里隆中对,睡客醒罢天下安”“刘皇叔泪湿请孔明出山,诸葛亮相助得不归之路”“访孔明两次不遇,劝玄德半途辄止;刘备阶下侍立候诸葛,孔明吟诗起身拜玄德;卧龙指点知天下,豫州拨云见青天;兴汉室刘备垂泪,念苍生孔明出山”。 学生上课参与度极高,不断有同学指出概括过程中不合适的字词,尽力追求古典小说所营造的意境。由此,已经见到了古典小说语言的影子,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当中的总结概括能力得以提升,也在语言组织过程中得到了美育渗透。

三、因声求气,于吟咏朗读升华情感美

语文课堂应该响起读书声,古典小说的朗读通常是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本次的教学实践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范进中举》“一句立骨”,抓住范进“噫,好了!我中了!”这一句话,让学生先分析“中举”“好”在哪里,学生通过中举前和中举后的对比,发现范进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带着学生读“噫,好了!我中了!”这句话。读出范进中举之后掩饰不住的狂喜;分析悲剧原因时,引导学生明确社会原因及个人原因,再次读“噫,好了!我中了!”,读出作者及读者的叹息。由这一语气词的两次演读,体会范进的心情、作者的用意。《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教学在《范进中举》之后,所以分析刘姥姥人物形象时,就以“噫(感叹)!刘姥姥,初见你,可真           ”这样的主问题呈现,“噫(惊喜)!这样的刘姥姥,谁不喜欢呢?年逾古稀,通透豁达;虽身份低微,却        ;虽未读有字之书,却深谙        ;……”如此对比,第一次的叹息声中感慨刘姥姥的滑稽可笑,第二次的惊喜中体味刘姥姥的大智若愚、知恩图报。在引导学生体会小人物的大作用之后,再以“ 噫(惊喜+感叹)!曹雪芹笔下的刘姥姥,实是妙哉!”这样的句子收束,体会曹雪芹“草灰蛇线,伏脉千里”的妙笔。以读促思,巧妙让学生在朗读中领悟渗透,成就诗意课堂。

在一次次的感叹与吟咏当中,课堂得以总结,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以培养,情感得以升华,以语言育人的目的也得以达成,学生获得了知识学习的方法,也在古典小说古香古色的语言中浸润,语言表达能力、朗读能力也得以提升。

将语言的“美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拥有审美感受、积累审美经验、培养审美创造,让语文学习成为一种美的享受,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实现“审美创造”。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