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端午遇见六一
作者:田玲
发布时间:2025-06-03 09:26:51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陕西教育客户端
端午与六一相逢于日历之上,勾起年少的回忆和从前的经历。
往年,总要在太阳升起之前,去附近的山上寻一些艾草,堆放在门前;要么买,要么自己搓,五彩的花绳也是要系在腕上;常常买了香包,挂在车里或者床头。可今年,家门口,没有艾草,也没有菖蒲;五彩绳和香包,也没有。只觉得累,枕着雨声,补全一个星期都不曾睡踏实的觉。
清晨,在雨后的清凉里,煮几个粽子,好歹像个端午。窗外,一个少年带着妹妹奔跑,欢乐的笑声震落了枝头的水珠。小姑娘手上穿了铃铛的绳结,发出清凌凌地脆响。风掠过玉兰树,将艾草的清苦与我刚丢进洗衣机的森林香珠味揉在一起,恍惚间,我看见两千三百年前的沅水河畔,也有个戴香草的少年,追着远去的倩影,把《橘颂》的平仄踩碎在晨露里。
我只能依靠驰骋的联想,去补足端午的仪式感。记得多年前,端午大雨,张姐和姐夫约原姐和我们一起去割艾草。冒着雨,踩着泥泞,依然乐此不疲。大概,这才是年轻该有的样子罢。
糯米粽和豆沙的清甜,唇齿留香。也许,粽子里的每一粒米,都曾在《九歌》的吟诵中滚过三千年时光。也许,公元前278年的那个端午,郢都的少年们也在一起吃着粽子,讨论着屈原,在《荆楚岁时记》里留下时光的印记。
抽屉里,去年的五彩绳静静躺在那里,365天却已悄然而逝。我曾用语文老师的浪漫,赋予它们美好的寓意:那红色,代表《诗经》的“赤芾金舄”;蓝色,是《庄子》的“北冥有鱼”;绿色,串着《本草纲目》的药草籽;银色丝线里,藏着二维码,扫描后能听见各地方言吟诵的《天问》。
佳节当归乡,好在,我距离老家并不遥远。午后的阳光穿过老街巷,一个个摊点前,成千上百的彩绳在风里轻晃,像一串流动的《山海经》图谱,像屈原的《远游》在跳现代舞。
只有回到老县城,才能看到节庆的气息。家家户户门前悬挂的艾草束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如青色的符咒在风里呢喃;商家为了博取孩子们的眼球,精心装饰的彩带和气球则在五光十色中飘舞,空气里飘荡着粽叶的清香与糖果的甜腻,处处都是人间烟火气。
广场上,一场端午邂逅六一的亲子活动别开生面。
有的家长在耐心地教孩子们包粽子。一位奶奶边示范边叮嘱:“粽叶要这样叠紧才不漏米呀。”旁边的小男孩却举起自己裹得歪歪扭扭的作品,天马行空地说:“奶奶,我这个是宇宙飞船粽!”奶奶听罢,笑弯了腰。她的皱纹里,流淌着岁月淘洗过的暖意;童言稚语里,悄然浮动着未来崭新的帆影。
有的家长在和孩子们一起做龙舟模型。赛龙舟,在北方并不常见,记得前两年平阳湖似乎举办过,可惜并未亲眼目睹。一个小姑娘用五彩丝线为木制龙舟缠上斑斓的装饰:“我缠的丝线是保护龙舟的魔法能量带。”几个男孩则聚精会神将小马达装进龙舟肚子里——他们渴望龙舟能真正劈开水面,呼啸前行。他们手中飞起的,岂止是纸船木舟?那分明是古老仪式在童心里重新点亮的航灯,载着从前的崇敬驶向未来的港湾——龙舟因稚手再获新翼,载着传说驶向未来之港。
“姨奶奶呢?”小孙子的问询将我的思绪拉回。我还记得外甥上幼儿园去接他时的情景,如今,他的儿子都上幼儿园了。如果,端午是历史的传承,那么六一,就是未来的奔涌。一代代,承载着岁月的积淀与未来的向往,永不停歇。
嫂子这个舅奶奶很称职,给小孙子买玩具,还拍了照片做了小视频,留下六一的难忘记忆。
听着音乐,看着小可爱活泼欢快的身影,豁然明白:所谓传承,便是新与旧的交相辉映。我们,势必会一年年老去,而新的生命,必然生生不息。
愿,每个端午都生长出新的六一;愿,每个六一都深埋着文化的根须。希望,在时光的长河里,永远有少年举着粽叶,向星辰大海溯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