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针筒玩具在校园周边泛滥,其高度模仿医用注射器的外形与注射功能,不仅误导儿童对医疗器械的认知,还暗藏扎伤等安全风险。联想到此前萝卜刀、磁力珠等玩具,笔者认为,这些披着“趣味玩具”外衣的玩具,有着潜在的危险,须引起家长和学校的高度警惕。

据报道,四川省一名医务工作者刘女士发现,“水球挤痘捏捏乐”玩具将医用注射器细节复刻得惟妙惟肖,玩法是使用注射器给水球“打针”。针头即使做了磨平处理,还是会在孩子玩耍时轻易戳破其皮肤。刘女士认为,若儿童将其用于人体注射或嬉戏攻击,极易造成意外伤害。

危险玩具屡禁不止,暴露出监管体系的漏洞。正是因为安全标准更新滞后于玩具迭代速度,才会导致新兴品类缺乏规范。同时,由于线上和线下监管存在盲区,增加了执法难度。此外,部分商家受利益驱使,借危险元素吸引儿童,让孩子在玩乐中逐渐对潜在危险失去警觉。

破解困局需多方协同发力。监管部门应建立动态安全标准,完善负面清单与“白名单”制度,运用AI和大数据技术对售卖危险玩具的电商平台实现智能监管,对违规者严罚重处;玩具行业协会须推动企业签署安全承诺,强化自律;商家应严格把控进货渠道,拒绝销售问题产品。同时,学校可将危险玩具识别纳入课程,通过情景模拟提升儿童防范意识;家长需加强日常引导,关注孩子对玩具的选择;社会公众应积极参与监督举报,形成共治合力。

守护儿童安全是全社会的责任。唯有多方携手、标本兼治,才能为孩子筑起安全防线,让他们远离危险。

责任编辑:刘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