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歌在声音中站立起来——《黄河颂》朗诵教学实践反思
作者:张晓宁
发布时间:2025-05-27 19:28:02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陕西教育客户端
作为一名初一语文教师,我深知朗诵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常常遇到学生朗诵机械、情感表达浅表化的问题。本次《黄河颂》朗诵指导课,我尝试通过“声音具象化-情感可视化-文化可感化”的教学路径,让学生在朗诵中真正感受到诗歌的魅力。现将教学实践中的得失总结如下:
一、教学设计初衷
在设计本课时,我主要基于以下理论思考:
1. 新课标要求: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第四学段(7-9年级)学生应“准确运用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朗诵技巧”,“通过朗诵体会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并在诵读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具身认知理论: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将语言表达与身体动作相结合时,记忆和理解会更加深刻。这正是我设计动作编码系统的理论依据。
3. 多模态教学理念:通过视觉符号、听觉体验、肢体动作等多种方式协同作用,可以提升学习效果。
基于这些理论,我设计了三个递进的学习活动:声音具象化(朗诵脚本设计)→情感可视化(动作编码)→文化可感化(创意展示),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链条。
二、教学实践中亮点
1. 符号系统让抽象的声音具象化
在“学习活动一”中,学生使用我设计的朗诵符号系统(如↗表示语调上扬,~~表示延音等)标注诗句。这个环节效果出乎意料的好,特别是平时朗诵基础较弱的学生,通过这些直观的符号,能够准确把握语音的变化。
例如在标注“奔向东南”这句时,学生写道:“‘奔’字要用爆破音(bēn!),‘东南’二字渐强(↗),因为这样才能表现出黄河水奔腾向前的力量感。”通过这样的具体指导,学生的朗诵立即有了质的提升。
尤其是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创造性的作业让我很是惊喜。比如李木子通过小小火柴人的动作形象地显示动作编码,爱画画的徐思晨用更形象的绘画展示动作。
2. 动作编码让情感表达可视化
“学习活动二”的动作编码设计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我为参考资料为学生设计了常见的朗诵动作编码系统(如A01山形手托举、B02波浪手右划等),学生可以根据这些编码组合出自己的动作方案。
《黄河颂》动作编码库
最让我惊喜的是,平时比较内向的学生在表现“惊涛澎湃”时,自发地加入了身体后仰前倾的动作,完美诠释了浪涛的汹涌。课后他告诉我:“老师,当我做这个动作时,真的感觉自己站在黄河边,看到了惊涛骇浪。”
3. 文化意象的立体呈现
在“学习活动三”的创意展示环节,各小组将黄河的文化意象进行了精彩演绎。有的小组用编钟音效衬托“五千年古国文化”的厚重感;有的小组设计了阶梯式站位,形象表现“高山之巅”的空间感;还有小组在朗诵“铁的臂膀”时,同步展示了青铜器纹样PPT,让抽象的文化符号变得可触可感。
三、教学中的不足与反思
1. 技术训练与审美体验的平衡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过于关注符号标注和动作编码的技术细节,反而忽略了整体的情感表达。比如有学生在朗诵时机械地数着波浪线的数量,导致语句支离破碎。这提醒我,技术手段是为审美体验服务的,不能本末倒置。
改进方向:在后续教学中,我会先让学生整体感受诗歌情感,再进入技术训练,最后回归整体表达,形成“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闭环。
2. 文化理解的深度不足
虽然学生对“摇篮”“屏障”等文化符号有了初步认知,但理解还停留在表面。比如在讨论“青铜鼎臂膀”时,多数学生只关注器物外形,未能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政治文化内涵。
改进措施:可以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收集黄河流域文化遗址的相关资料,在课堂上进行更充分的文化背景铺垫。
3. 个体差异的关注不够
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女生在表现力量型诗句(如“劈成南北两面”)时普遍气势不足,而男生在抒情段落(如“摇篮”)的处理上又稍显生硬。
调整方案:设计性别适配训练法,如指导女生通过气息控制而非单纯提高音量来表现力量;引导男生通过想象亲子场景来增强抒情表达。
四、教学改进的具体措施
1.增设文化背景微课
录制3—5分钟左右的微视频,介绍黄河流域的重要文化遗址和历史事件,帮助学生在朗诵时建立更深层的文化联想。
2. 建立分层评价体系
设计基础级、提高级和挑战级三级评价标准,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和提升动力。
五、写在最后
这次《黄河颂》朗诵教学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好的朗诵教学应该是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是形式与内容的融合。当看到学生们在朗诵时眼中闪烁的光芒,当听到他们用充满力量的声音喊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时,我知道,诗歌的精神已经通过声音走进了他们的心灵。
正如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朗诵教学的新方法,让每一首诗歌都能在学生的声音中真正“站立”起来,让语文课堂成为传承文化、陶冶情操的精神家园。
附教学设计:
《黄河颂》朗诵指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声音具象化
2.情感可视化
3.文化可感化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诵,用声音具象化展示对黄河和中华民族的赞美之情。
学校周一升旗的经典诵读由班级承担,班级准备朗诵《黄河颂》,请你来设计朗诵方案。
【学习活动一】设计朗诵脚本
通读全文,为你喜欢的诗句设计朗诵脚本,说说设计原因,体会诗句蕴含的情感。
学习目标:运用符号系统(语气、语调、语速)标注诗句,让声音具象化。
学习支架:朗诵符号系统(可视化工具)
↗ ↘:语调升降箭头(标注在文字上方) ●:重音标记
~~:延音波浪线(1浪=0.5秒) /:短暂停顿
【小贴士】
1.重音:它可以让重点更加突出,情感更加饱满。
2.停顿:停顿可以让听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引起听众的注意;
3.语调:的起伏可以让朗读更加生动。
【学习活动二】设计动作编码
为了你的朗诵更加有感染力,请你为其设计动作编码,体验诗歌情感变化。
学习目标:运用动作编码系列(神态、动作),让情感可视化。
学习支架:可以文字表述,也可以用火柴人表示。
▲▼:肢体动作标记(对应编码库动作)
【学习活动三】创意展示环节
小组准备在班级展示,请你设计领诵、合诵部分,或者男女声部,也可有音乐/音效、场景、视频等创意设计,进一步感受诗歌蕴含的情感力量。
学习目标:多样化展示,让文化可感化。
学习支架:小组讨论设计。
【难点提示】“啊!黄河!”三次呼告处理的变化
1. 第一次:发现式的惊叹,声调上扬,延长“啊”字;
2. 第二次:沉思中的顿悟,气息下沉,重音在“黄”;
3. 第三次:宣誓般的坚定,字字铿锵,配合肢体语言。
【例子引路】序曲部分
语气:亲切、舒缓,带着一种引人入胜的感觉。这里的“朋友”就像在和身边的人娓娓道来,拉近与听众的距离。
神态:眼神温和,面带微笑,仿佛在和朋友分享一个动人的故事。
动作:双手自然下垂,身体微微前倾,表现出一种期待和邀请的姿态,好像在说:“来,和我一起感受黄河的伟大吧!”
参考上述例子,自主体会设计主体部分和尾声部分。
【评价量表】
【作业设计】
1. 基础作业:录制《黄河颂》片段朗诵音频,用△标注重音,∣标注停顿。
2. 创意作业:为《黄河颂》设计配乐方案并说明设计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