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徐杰老师的文章《一种笨而有效的研究5:写教学反思》,我豁然开朗,以前凌乱又琐碎的认识顿时有了系统清晰的理解。

徐杰老师总结的写教学反思的7种基本形态中,最能引发我深入思考的就是第2种,剖析课堂“弱点”中所提到的观点:

一、徐杰老师认为“一问就答,一答就对”的问题可以简略或者合并”。这个观点我有深切体会,我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会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问题,学生都会异口同声的说出准确答案,我还感觉不错。可曾经一位老师就在听了我的课之后专门指出:“凡是能用一两个字作出回答的教学设计问题,都不是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应避免出现。”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一直都注意避免出现这个问题。

二、徐杰老师认为:主问题是治愈“碎问碎答”的好方法。如此,一问能抵许多问。余映潮老师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以主问题为纲,既可以使课堂得以有效聚焦,又可以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在教学设计中,一个主问题最能体现出课堂的有序性和逻辑性,由一个主问题,提纲挈领,引出围绕主问题的几个子问题,促使学生展开对文本的深度探究和理解。例如以《背影》为例,以《背影》为主问题,通过初探“背影”——细品“背影”——深究“背影”的这些子问题,结合文章结尾理解“背影”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又如《邓稼先》,通过“永恒的骄傲”这一主问题,通过梳理“人生选择”——对比分析“性格特点”——品读“永恒”的魅力这些子问题,结合当代科技强国的时代特色,引导学生以“事迹——品质——价值”逻辑思维模式,层层递进,在语言训练中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三、徐杰老师认为:最好的问题是应该“沿着这个问题,不断深入,长出新的问题”。这个观点与钱梦龙老师的“深度追问”不谋而合。钱梦龙老师认为追问应围绕文本核心,从表层信息到深层意蕴逐步展开。教育家叶圣陶提出“教是为了不教”,追问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不管是预设问题,还是抓住教学中教学中出现的突发状况,我都会深度追问。例如以《背影》为例, 在赏析父亲爬月台买橘子这段内容时,可以预设以下问题“作者从哪些角度刻画了父亲?——作者为何详细描写父亲的动作与衣着?—

—这些动作与衣着的描写与此前对父亲的态度有何关联?——你如何理解文中“聪明过分”的自责?”通过步步追问,让学生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拳拳爱子之心。又如学习《愚公移山》读到“年且九十” 时,学生忽然发问:怎么到这么老的时候才想到移山呢?我抓住这个机会,适时的追问学生:你会同意智叟的看法吗?学生说“不会”时,继续追问:“如果没有愚公几十年的亲身体验的苦楚,怎么会决定移山呢?”可见,深度追问不仅是对于文本的深入分析与理解,还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都起到至关重要的地步。

徐杰老师总结了7个写教学反思的基本形态,如此详尽,而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对教学反思还存在很多问题,更应该在捕捉教学机智、进行再教设计、进行横向比较、是整理课堂实录、是持续关注一个话题这些方面多努力,坚持写出教学反思,努力让自己的教学设计依照课程标准,体现核心素养,设计全面而新颖,课堂高效而有趣。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