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岁,两位同学的爱人因病英年早逝,令人感慨唏嘘。

上星期,友人致电:“**走了。”

“去哪了?”他很年轻,我以为像之前很多人一样,去了更高的平台发展。

“不在了……”我的耳朵已经不听使唤了,脑海里浮现出他年轻帅气的脸庞,怎么也不相信,一个鲜活的生命,因为一个小小的手术就终结了。

可是,现实很残酷。紧接着,其他友人又告诉了这件事情,询问在外地学习的我,是否需要代为表达心意。终于被迫相信,那个年轻的生命,真的已经远离,再也不复相见。

心意,他已经感知不到了,只是大家表达悲悯和同情的外在形式。千里之外,遥不可及,无论如何,心意要到。连续几个夜晚,辗转反侧,四十不惑,儿女尚幼,妻子要怎样才能接受这份残忍?“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归途,在火车上,被四川南充仪陇县总医院的广场上一场特殊的毕业合影所感动。15岁的小任同学病情严重恶化,生命进入倒计时,班主任带领全班同学扛着凳子,步行2公里,去医院跟小任同学一起拍毕业照,满足了他见老师和同学们的愿望。

我想,戴着氧气罩、用病床推着,位于中央的小任同学,那一刻,内心是满足而愉快的。次日,他永远的离开了大家。看着那张毕业照,忍不住潸然泪下。

这位班主任老师,他用一个都不能少的行动,给孩子们上了一堂毕生难忘的课。这堂课,关乎珍惜、友谊、青春、离别……

十七个小时的火车,让我终于明白坐车的确是件很累人的事。

刚回来,便得知一个初中同学的父亲不在了,去吊唁,看着她疲累伤心的样子,想起父亲去世时自己的悲伤。原来,离别,不是故事里轻飘飘的挥手,而是心口突然被剜去一块的钝痛。

第二天,又接到师范同学小艳的电话,她父亲去世了……忽然想起,不知道在哪里看到过这样一段话:在年轮的显微镜下,一切盛大的灾难、绵密的痛苦和涌动的欲望,不过都是尘埃般的忽略不计。唯有时间和生命长存。

生命不在了,湮没在时间的长河里,烟消云散。人,其实什么也剩不下。

没有什么,比一场又一场的离别,更能教会我们珍惜。

父亲突发脑溢血去世了。灵堂里飘荡的青烟中,我握着他冰凉的手,突然意识到那个总给我讲神话故事的人,从此只能活在记忆里。那段日子,我总在深夜惊醒,泣不成声。

原来离别最残忍的,不是消失,而是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无数无法填补的空白,像冬天树枝上挂着的冰棱,在阳光下折射出刺痛眼睛的悔。

因此,面对年迈的母亲,无论她怎样,我都能理解,无比耐心。我生怕再也无法弥补,唯有点点滴滴都珍惜。

离家求学,曾经历过无数次离别。火车站台的拥抱,宿舍楼下的挥手,每一次转身都戳中泪点。时光流转,渐渐发现,这样的离别并非终点,而是新的开始。那些散落在天涯的朋友,会在深夜发来异国的月亮,会在某个城市突然来访。曾经以为无法跨越的思念,随着时间沉淀成心底的温柔。就像春日的樱花,凋零时漫天飞舞,却滋养了来年更绚烂的绽放。

现在,跟同学相聚,更多是在吊唁的场合,去面对离别。但我开始明白,生命本就是一场不断相遇与告别的旅程。母亲鬓角的白发,朋友渐远的背影,都在提醒我们珍惜当下。有些事,有些人,我们注定无法挽留。离别教会我们的,是如何在失去中学会成长,在怀念中懂得感恩。那些远去的人和事,终将化作生命中的星光,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离别,虽然痛苦,却终究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

我们,都将在修习这堂课时,懂得珍惜,学会放下。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