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成员小张发给我精心撰写的教学案例,言语中透着犹疑与失落:“师父,我反复阅读文本,精心修改了三遍教学设计,可是课上得并不好,气氛不活跃,学生也不积极,我都不知道自己的课堂是不是真的有意义……”

小李给我打电话:“师父,不是我不写东西,其实您鼓励我之后,我一直在坚持写,就是觉得自己写得太浅显了,咱们公众号关注的大咖挺多的,我觉得自己写的没啥理论基础,不敢发……”

为了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建立自信,我们一起学习了徐杰老师的文章《一种笨而有效的研究:写教学反思》。

徐老师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教育叙事的力量图谱,为我们破解专业成长密码提供了金钥匙。当我们以审辩式思维重读此文,发现教学反思实则是教师专业生命的觉醒仪式,是教育智慧生发的沃土,更是教育思想淬炼的熔炉。

一、课堂观察:从经验直觉到专业自觉的蜕变

徐杰老师笔下的课堂切片记录令人印象深刻:记录课堂教学的“亮点”,以《皇帝的新装》为例提出值得思考的有价值的问题,指导比同求异,进行语言表达训练;剖析课堂的“弱点”,不可能每一节课都尽如人意,可是当我们了解到缘由的时候,就找到了改进的路径。那些学生欲言又止的瞬间,那些教学环节转换时的微妙卡顿,这些易被忽视的教学细节恰是专业成长的富矿。我曾记录过《台阶》课堂中的生成,就是因为学生发现了很多拟声词,于是我们就抓住这些拟声词来品味语言,《拟声词里的情味》就是课堂教学反思,后来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课堂生成的烟火气与我们备课时的解读碰撞,形成张力。持续追踪这样的教学切片,我们会逐渐培养出专业化的观察视角,如同考古学家在课堂地层中发现文明密码。数据表明,坚持教学日志写作的教师,其课堂诊断准确率提升67%。 

二、思维重构:在写作中完成认知跃迁

徐杰老师强调的“再教设计”颇具启示。某次《孔乙己》教学后,我发现学生对“长衫”的象征意义理解停留表层,通过写作重构教学过程,最终形成“服饰折射人物内心世界”的解读框架。这种写作中的思维反刍,使教学实践转化为可迁移的教育智慧。

记得《背影》,每一次教学,都会有不一样的体验。我曾经从文本内容、文体特点、学生学情等角度去选择教学内容,进行“再教设计”,经沉淀,就发表了论文《三上<背影>,常上常新》,成为我课题研究的成果,这也是写作催化认知迭代的生动例证。 

当教师将零散经验编织成叙事网络时,不自觉中就会查找并运用有理论支撑的研究方法。

三、专业突围:在反思中建构教育哲学

上星期参加陕西省教师培训师的研修学习,有幸参观了特级教师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研究中心。亲眼目睹她的教学反思手稿《岁月如歌》,厚重的教学手稿沉甸甸的,绿色的格子里,蓝色的钢笔字工整有力,跃动着“生命语文”的教育魂魄。这种教育气质的养成,源自数十年如一日的教学札记写作。

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学记录,其实也是教育主体的精神返乡,让我们回望时能够在文字中确认自己的教育信仰。

我记得有一位乡村女教师,每天记录学生的琐碎事情,三年下来,就成了一本《班主任手记》。我自己将上过的公开课整理成课堂实录,写下教学反思,就有了二十万字的专著《灵动语文公开课》。

站在专业发展的分水岭回望,教学反思早已超越简单的经验总结,成为教师生命在场的证明。那些看似朴素的文字里,跳动着教育的初心,流淌着智慧的光华。当我们以笔为犁深耕课堂,书写的不仅是教学故事,更是专业生命的年轮。

期待工作室每位成员都能在反思写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专业话语,让教育叙事成为照亮职业星空的精神火炬。教育的诗意,终将在持之以恒的书写中绽放。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