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徐杰老师的《一种笨而有效的研究:写教学反思》,我深感教学反思不是简单的课后总结,而是一场教师倾注心力、深度钻研的专业化教学研究之旅。

文章展示的六种反思形式中,最触动我的是“记录教学亮点”与“剖析课堂弱点”的辩证统一。在《皇帝的新装》案例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链,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剖析人物描写的“同中之异”。这启示我:好的问题设计应当像一串珍珠,每个问题都独立成珠,又能串联成链,引导学生走向文本深处。

《幼时记趣》的案例则让我看到了问题设计的重要性。当学生集体沉默时,教师没有简单归因于学生不配合,而是反思自身问题设计的适切性。这启示我:优质的主问题应当具有开放性、统领性和生成性,能像一棵树的主干,自然生长出许多分支问题。

《济南的冬天》案例中教师捕捉学生即兴发言展开深度讨论的做法,展现了高超的教学机智。这让我意识到,教学反思不仅要关注预设环节,更要珍视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教学机智的培养,需要教师在反思中不断积累临场应变经验。文章最后关于持续反思的建议尤其发人深省。教学反思不应是零散的、随意的,而应当系统化、专题化。

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

问题设计要“有梯度”——从表层到深层,避免“碎问碎答”。

课堂讨论要“有支架”——通过关键词、文本证据等,让思维可视化。

教学调整要“有依据”——基于学生真实反应优化策略,而非主观臆断。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这篇关于教学反思的文章,让我看到了教育智慧的生长点。作为青年教师,我愿以“笨功夫”做真研究,在持续的反思中提升专业素养,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沃土。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