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学反思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方沃土
——读徐杰老师《一种笨而有效的研究:写教学反思》有感
作者:李小娟
发布时间:2025-05-18 19:52:22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陕西教育客户端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2018 年市级赛教后的深刻自省,让我这个有着多年教龄的90年代师范生,毅然踏上教学反思之路。那时的我,深知自身理论根基薄弱,便开始将每堂课的点滴感悟诉诸笔端。没想到,这一坚持,竟让教学反思化作滋养我专业成长的沃土,使我在语文教学的园地里不断扎根、抽枝、开花。近期在工作室的引领下读完徐杰老师《一种笨而有效的研究 5:写教学反思》,那些曾在教学中摸索前行的片段,突然在脑海中清晰浮现,让我对这方 “沃土” 的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
回忆最初撰写教学反思,我更多是凭着直觉记录课堂亮点。就像徐杰老师文中强调的,这些“灵光乍现” 的瞬间是教学智慧的瑰宝。执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结合部编版教材编排意图与《朝花夕拾》创作背景,大胆提出 “双乐园” 主题,将百草园的童趣与三味书屋的求知欲,都视为生命中珍贵的成长印记。学生们热烈的课堂反馈与课后的积极分享,让我很有感触,课后,我将自己的思考和课堂教学中的做法进行了总结,写了《从“被批判”到“被接受”——我看四十年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演变》最后,在《教师报》得以发表。
这也成了我在从事语文教学将近二十年后,对语文教学的第一次深刻思考,这次的教学反思让我意识到深度解读与及时记录的价值。随后,我开始进行持续性的教学反思。慢慢地,这些反思记录逐渐构筑起我的教学资源宝库,为后续课程设计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也让我在一次次记录中,慢慢在这片沃土中汲取养分,茁壮成长。
在读徐杰老师的文章前,我对亮点记录仅停留在经验留存层面。而如今,我深刻认识到,这些亮点不仅是个人教学智慧的结晶,更是可提炼、可迁移的教学策略。徐杰老师文中对《皇帝的新装》人物描写教学亮点的剖析,让我明白,可从亮点中总结出文本解读的路径与学生思维引导的方法。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言:“反思是教师把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 我尝试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主题挖掘的思路,运用到《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作者生活细节中探寻情感内核,这正是在反思的沃土上播撒下的种子,收获了新的教学成果。
如今读徐杰老师剖析课堂“弱点” 的理念,我不禁回想起执教《陋室铭》时的困境。因本单元学法以 “略读” 为主,我急于将刘禹锡 “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 的读书方法展示给学生,便直接让他们从文中找能体现 “片言明百意” 的句子。这个问题设计远远超出了学生当下的能力范围,课堂上一片寂静,学生们满脸茫然,不知从何入手。课后,我主动反思,转换思路进行引导:“文中直接写陋室的句子是哪句?对陋室里的来往和日常生活描写的句子是哪句?” 当问题变得具体、可操作,学生们才踊跃发言。当时的我虽未读过徐杰老师的文章,但这种从失败中总结经验、调整教学的做法,竟与他文中的反思思路不谋而合。
阅读徐杰老师的文章后,我对剖析弱点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以往我只是单纯解决当下问题,现在明白,剖析弱点需要建立系统化思维。不仅要分析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更要从教学目标设定、学情把握、教学方法选择等多维度进行深度归因。例如在《陋室铭》的案例中,我意识到,自己对略读单元的教学定位存在偏差,过于追求知识的深度传递,而忽视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基础。这让我在后续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单元教学目标的精准定位,以及问题设计的梯度性与层次性,确保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反思的沃土中修正教学的方向。
关于捕捉教学机智,《孔乙己》课堂上的一幕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有学生突然抛出“孔乙己是否值得同情” 的疑问,我没有回避,而是顺势组织辩论,引导学生从科举制度、人物性格等多维度探讨,课堂瞬间迸发思维火花。那时的我,凭借教学积累的敏锐直觉抓住了这个契机。现在读徐杰老师 “顺藤摸瓜” 的论述,才明白这种应变能力的提升,正是长期反思与实践带来的改变。王荣生教授指出:“教学机智是教师专业素养在课堂中的瞬间绽放,而反思则是让这种绽放持续的养分。” 它让我在教学的园地里,能够灵活应对各种 “气候” 变化,培育出更具生命力的课堂之花。
再教设计与横向比较的反思策略,也让我回忆起在《台阶》和《老王》教学中的探索。在《台阶》教学中,我不断尝试新视角,从传统情节分析转向“改写结局”“角色自述” 等创新活动;在《老王》教学时,通过与其他教师交流对比,补足自身在文本深度挖掘与人文教育上的短板。这些过往的实践,如今对照徐杰老师的文章,更显其价值,也让我明白这些反思策略能让我的专业成长之树愈发繁茂。
余映潮老师说:“教师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反思、不断比较、不断创新的过程。”研读徐杰老师的文章后,我对再教设计和横向比较有了更清晰的方向。再教设计不再是简单的教学环节调整,而是基于对教学本质的深入理解,从教学理念、目标设定到活动设计的全面重构。横向比较也不仅是方法的借鉴,更要关注背后的教育理念与教学逻辑。
虽然尚未尝试整理课堂实录,但徐杰老师对这一方法的细致讲解,已让我跃跃欲试。我期待通过逐字复盘,更精准地发现教学问题,实现从实践到反思、再到改进的完整闭环。这就如同为这片沃土进行深耕细作,让它时刻保持肥沃,为我的专业成长提供持久而丰富的滋养。
从2018年懵懵懂懂的反思记录者,到如今在徐杰老师理论指引下重新审视过往、深化认知,教学反思早已成为我教学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迄今为止,我已经撰写了十多万字的教学反思,它如同一方沃土,承载着我的教学探索与成长。未来,我将继续在这片沃土上辛勤耕耘,播撒智慧的种子,收获属于自己和学生的语文教学硕果,向着语文教学的更高境界不断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