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响的拨浪鼓、毛茸茸的布老虎、会翻跟头的竹节人……”近日,绥德县明德小学二年级四班的课堂上,宋亚茸老师用一幅幅生动的插画和手绘卡片,勾勒出传统玩具的欢乐图景。孩子们的小手高高举过头顶,眼睛亮闪闪地盯着那些“会说话的木偶”,仿佛每一件玩具都蹦跳着向他们招手。在这堂《一起长大的玩具》阅读课上,宋老师以“玩”为桥梁,带领孩子们穿越时光长廊,触摸祖辈童年的温度。

20250516144343661-27-86a19.jpg_scale.jpg

课堂上,宋老师变魔术般捧出一只红漆木陀螺,轻轻一捻,陀螺便在讲台上“嗡嗡”旋转。“小木马转圈圈,唱的是爷爷奶奶的歌谣!”孩子们欢呼着围上前,有的用指尖轻触陀螺温润的木纹,有的凑近闻新刨木花的清香,还有的侧耳捕捉陀螺旋转时的嗡嗡声。随着“竹蜻蜓”“铁皮青蛙”“七巧板”等玩具卡片在屏幕上“列队”,宋老师引导孩子们用童趣的比喻描述:“布老虎的胡须像不像春天柳条?”“拨浪鼓的声音是不是小雨滴在跳舞?”教室里顿时绽开一片银铃般的笑声。

20250516144441459-96-2095e.jpg_scale.jpg

最热闹的当属“玩具设计师”实践活动。孩子们用彩泥捏出会发光的“电子布老虎”,用秸秆编出“太空竹蜻蜓”,还有人在沙包上画满星星,说要“把银河装进口袋”。课后,举着“彩虹陀螺”的王一乐蹦跳着说:“我要教爸爸玩,老玩具也能当新朋友!”

阳光透过教室的玻璃,映照着孩子们手中五彩斑斓的创意玩具。那些承载着岁月痕迹的传统,此刻正伴着童真的想象,在新时代的掌心里闪闪发亮。

责任编辑:黄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