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笨功夫”里探寻语文教学的生长点
——读徐杰老师《一种笨而有效的研究:写教学反思》有感
作者:周敏
发布时间:2025-05-15 22:32:02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陕西教育客户端
“吾日三省吾身,”古人修身治学若此,如今于教学而言,自是相宜的。正如徐老师所说,教学反思,并非是课堂上做错了什么,而是对课堂环节的“回头看”,从而让我们在后续的课堂上做得更好。徐老师就如何写教学反思,结合课例切入七个角度:记录教学“亮点”,剖析课堂“弱点”,捕捉教学机智,进行再教设计,进行横向比较,整理课堂实录,持续关注一个话题。这种“笨而有效”的研究看似是“笨”功夫,实则是深深的思,真真的悟,是我们要切实探求的教学生长点。
我觉得,徐老师所谓的“笨”,并非“笨拙”,而是洞悉语文教学的本真和规律,是教学的反思、沉淀、智慧与坚持。那些在课本或笔记本上写下的课堂碎片、零散反思,犹如一束光,照见了我们教学的隐秘通道,在微光中渐露出语文教学新的生长纹路。
一、记录亮点是薄发。最亮的思维火花就在平日的教学中。我们每次课前深入备课,课堂定有预设和生成的矛盾,课后也有积极的讨论和深刻反思,可以说这样的教研随时随地都会发生。可能当时的研讨记得很真切,新巧的构思很亮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好的想法和内容就会渐渐遗忘。等到来年再教这篇课文时,除了新的设计环节,还会讨论以前讨论过的环节和内容,但有些东西已经记不起来了,我就是如此。所以,在后面的教学中,但凡有新的思考、理解和体会,我都会拿准备的笔记本记录下来,留下“证据”,以便后面所查,也随时供自己玩味。要知道,在平时的教学记录中,那些看似偶然的课堂火花,实则是遵循着某种认知和教育的规律,是从知识传递到学习引导,再到成长陪伴的蜕变轨迹。记得上《外国诗两首》时,一上课就看到班里一个孩子默默的趴在那里,状态不怎么好,与平日的他很不一样,或沮丧失望,或伤心难过,不得而知。我迅速在脑海中搜索他的“好兄弟”,心中有了一计。先让大家自由朗读了两遍诗歌,让学生考虑:如果把这首诗歌送给身边的人,你会送给谁?并说说送给他的理由。当然还可以说说哪一句话自己更有感触,和大家分享。我点了那个孩子的好兄弟,然后默默的看一眼半趴在桌子上的他。被点起来的他似乎读懂了我的心意,就将这首诗歌朗读给了这位自己的“好兄弟”,并真诚送上自己的祝福。结果怎样呢?这个孩子在震惊、不知所措继而似懂非懂中慢慢坐端正起来,状态也一点一点好起来,最后认真的参与到这节课中。教学是真实的,我们的感情也是真实的。这样的教学自然、入心,教育对人的滋养与影响就是这样默默产生的。随后,我就将这个环节记录下来,后面看到一些经典课例竟然也有类似的环节,我心中窃喜,也算是给自己一个鼓励吧,也更让我明白了语文的要义:教育,就是培养人的。随时记录亮点,是教师为自己埋下的教育星火,让我们能更好的审视自己以及自己的语文教学。
二、捕捉契机是智慧。在课堂中,捕捉教学契机是教师智慧的生动体现。记得在学习《春》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赏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句中“钻”字的妙处,一个学生大声嚷嚷“冒字也能写出小草长出来的样子”,面对意料之外的发言,我没有急于否定,而是以此为契机,顺势组织学生进行“钻”与“冒”哪个更贴切的辨析。学生结合春天小草生长的动态、生命力体现等角度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瞬间活跃。这样的灵活变通能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选词炼句的匠心,让教学环节延伸为充满思辨的语言实践。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与语言创新的能力。还有一次语文课,清晰的记得是将试卷中的阅读题。当时教室里非常安静,我们认真地默读文章,思考问题。突然一声尖叫打破了这份宁静,因为一只不知名的飞虫,偌大的教室一下子沸腾起来,足足持续了2分钟多一点,我就默默的看着,看着他们笑,看着他们闹,一句话也没有说。直到有个别学生反应过来还正在上课,看我在讲台上也正认真的看着大家,这才渐渐安静下来。当然,怒火在体内自上而下窜动的过程中,我的情绪逐渐调整到最佳点,已然有了新的教学思路。就此抓住这一契机,这节试卷讲评课变成了一节练笔课---场面描写,“呀,刚才可真是热闹呢。那就将刚才所见所闻所感用自己的笔写下来吧。”学生们各个佯装捶胸顿足,不过在片刻的骚动过后,竟开始安静的写作,接着的片段展示很精彩,连他们自己都惊讶,语言与思维的突破就此而来。随后我写了一篇文章,也将学生写的片段一字一字敲打、保存了下来。因为突发情况,那节课没有按计划完成教学,但是学生和我却有着不一样的收获。即使那节课没有按计划进行又如何呢?只要围绕语言训练学习运用,就是极好的。诚然,最意外的卡壳处尽显教师智慧。
三、重构教学是能力。重构教学是教学的重新认知,也是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如在《紫藤萝瀑布》一课中,如何突破"托物言志"的概念化解读。我想尝试和平日里大家的设计能有些不同,先不赏花,“披情入文”解读作者精神密码,然后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进而理解生命的内涵,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结果上课时在情感环节的推动中还是有些难度。因为学生对宗璞以及时代背景生疏,对作者情感的理解浮于表面,对生命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入,再去品读赏花,以花悟情,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些困难。这样的教学设计想要新,但是是否符合教学的规律和学生认知的规律呢?不尽然。课下我坐在办公室静静思考,问题是什么呢?该如何处理能让这个年纪的学生理解?于是我查找托物言志类文章的解读策略,也查看了这篇课文的名家经典课例,在思维的碰撞中裂变成深刻的思考——我们是否在用理性解剖肢解了审美体验?这促使我重新设计教学:你眼前看到了怎样的紫藤萝?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以前的紫藤萝也是这样吗?心情有没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变化呢?最后理解“生命”的内涵。尝试让学生闭眼聆听紫藤花瀑的声浪,用身体感知“流动”的意象,再自然生发对生命的顿悟,我似乎听见了经典文本与当代少年的精神共鸣,在思维的共振中让紫藤萝进入我们的眼里,也流进了我们的心里。“我在开花”“我在嚷嚷”,我好像看到学生们向我奔跑而来。
“笨功夫里藏着真学问,”恰是最具生命力的根系。当教师以“笨”守护语言的真,等待思维的悟,在语言文字中不断反刍、梳理、重构,那些看似笨的反思、坚持,跳跃着语文教师最本真的模样——永远保持对课堂的敬畏,对文字的虔诚,对成长的期许。这,才是语文教学最本真的力量,也是我们每个语文人需要时刻反思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