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点反思,助力教学走上研究之途
作者:柳春琴
发布时间:2025-05-15 22:30:39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陕西教育客户端
读了徐杰老师的《一种笨而有效的研究:写教学反思》,深有体会。徐老师告诉我们教学反思的几种基本形态:记录教学“亮点”,剖析课堂“弱点”,捕捉教学机智,进行再教设计,进行横向比较,整理课堂实录,持续关注一个话题。
回顾多年来在教学实践中持续写反思而获益颇多,自认为追求专业提升时务必将教学反思作为教学实践过程的一部分,且将反思行为推广到日常做事中,与曾子“三省吾身”教诲融合,逐步提高自身修为。现在看起来明显助力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行为还有:
反思课前预设的适切度看课堂生成。当我们熟悉了教材后,做教学设计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前一次或哪次较为完备的设计路径,容易忽略课前预设的合理性和准确程度(兼有学情因素在内)。如果面对的是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支架设计都要适切学情。这时,我们就要分析课堂生成的层级。以《孔乙己》教学为例,我曾在课前预设了“通过人物对话分析性格悲剧”的主问题,但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仅能摘录“窃书不能算偷”等语言片段,甚至有学生认为:只是笑笑,没有伤着孔乙己,对科举制度与人性异化的关联始终隔雾看花。反思时我重新审视预设的适切度:当学生缺乏对晚清“士人沉沦”现象的历史认知时,单纯的语言品析难以触发深层思辨,于是调整教学设计,课前布置“科举落榜者生存状况”专题调研,课堂上将咸亨酒店的曲尺柜台转化为社会坐标系,让学生根据文中细节将孔乙己、掌柜、短衣帮等人物放置在坐标轴上。当有学生将孔乙己置于“学识最高但地位最低”的象限时,有学生顿悟:文中的“笑”大有深意呀。有学生自发提出“知识为何不能改变命运”的追问,这正是预设调整后催生的课堂生成。这启示我们:课前预设的适切度不在于逻辑的严密性,而在于能否埋下认知冲突的种子,让课堂生成真正成为思维拔节的春雷。
反思教学步骤的流畅度看学习效益。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环环相扣,学生的学习步步为营,无论是情感或思维都受到浸染而欲罢不能,这样的学习效益一定是极高的。以《岳阳楼记》教学为例,我曾在教学设计中按照“疏通文意-分析骈散结合-体会忧乐情怀”的线性步骤推进,但在实际授课时发现:学生耗费大量精力逐句翻译“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等写景句后,进入主旨探究环节已显疲态,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境界仅能机械复述。课后通过教学录像回放,发现症结在于教学步骤的割裂感——文言积累与思想感悟如同并行的铁轨,始终未能交汇。于是重构教学流程:将文言学习嵌入情境体验。调整后的课堂里,有学生自发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与杜甫“大庇天下寒士”进行互文解读,这恰是教学步骤流畅转换催生的思维涟漪。实践证明:教学步骤的流畅度不在于环节的多少,而在于能否形成环环相扣的认知链条,让知识获取与思维发展真正同频共振。
反思作业品质的差异性看素养提升。阅改作业时能看到全班作业的横向差异,也要看到学生个体作业的纵向变化。反思是破解作业设计困境、实现素养落地的关键路径。学习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唐诗三首》时,课后的常规作业是“任选一首诗,改写成一则小故事”我告诉学生我们叙写故事的形式是很多样的,剧本、日记、树形、评书——当我们将作业视为作品时,单一维度的书面表达正在遮蔽学生多元智能的闪光。于是重构作业框架:结合诗歌本身的叙事特点,选择自己想用的形式,三选一完成一份作品。批阅时惊喜地发现,有学生将《石壕吏》改成了一幕生动细腻的剧本,还有孩子配了一副海报插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变成了一则杜甫日记,成了杜甫写给朋友的信……这些差异化作品让我意识到:作业品质的差异不应成为评价标尺上的缺憾,而应视为核心素养生长的不同样态。当我们将作业转化为承载个性印记的作品时,那些跳脱标准答案的创造火花,恰恰是语言运用、审美创造等素养拔节的生动印记。
多一点反思,在反思中成全自己的专业成长,在反思中成就我们的优质教风,让我们的课堂从知识传授的场域升华为教育研究的实验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