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绥德县明德小学一年级的课堂上,安咪老师用一串串精美的文图在黑板上勾勒出端午粽的缤纷色彩,孩子们的小眼睛亮晶晶地盯着这些“会跳舞的文字”。在这堂别开生面的《端午粽》语文课上,安老师以“五感”为钥匙,带领孩子们开启了一场色香味俱全的传统文化之旅。

20250512162909367-50-8a819.jpg_scale.jpg

课堂里,安老师捧起一枚粽子,轻轻剥开箬叶,引导孩子们凑近观察:“箬竹叶像不像春天的绿裙子?”“糯米粒挨着粒,像不像我们排队做操?”孩子们咯咯笑着,伸出小手触摸粽叶的纹理,深吸一口蒸腾的清香,又小心翼翼地咬下一口糯米的香甜。随着“一锅端午粽”“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子”等被粘贴在黑板上,端午粽的视觉之美化作童言童语的韵律;当“香”从一缕热气中跃出,“甜”在舌尖上融化,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老师,粽子把春天包进去了!”“咬一口,连心里都是香的!”

安老师的深意藏在粽叶的褶皱里——当学生分享完介绍红枣粽的视频,她轻点屏幕,屈原的故事随龙舟鼓点荡开:“两千多年前,一位诗人把对国家的爱包进了粽子,今天我们把对家人的爱也包进去。”有孩子好奇:“为什么粽子要用箬叶?”安咪老师笑着揭秘:“古人发现箬叶能清热解毒,就像妈妈总让我们多喝温水一样,这是祖先的智慧呀!”课后,孩子们举着自创的“芒果粽”画作蹦蹦跳跳:“我要告诉外婆,传统可以加新味道!”

20250512162909914-55-7fd69.jpg_scale.jpg

课间十分钟的微议课中,老师们纷纷表示,安咪老师用一枚粽子串起观察、体验与思考,让传统不再是书页里的老故事,而是孩子们指尖的绿箬叶、鼻尖的糯米香、心尖的文化自信。

责任编辑:胡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