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教育新闻网·陕西教育客户端(记者 魏淑敏) 4月24日,随着全国教育报联盟联合采访活动的深入进行,记者一行走进西南石油大学的校园,通过实地观摩、面对面沟通交流等方式,探索西南石油大学如何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如何吸引优质生源,如何高标准培养学生,解锁其背后的“育人密码”。

生涯赋能,助力职场“无缝衔接”

“AI就业指导系统操作很便捷,能够模拟面试场景,还能结合我的表现指出存在问题,并提出更加完善的方案。这对提升毕业面试成功率有很大帮助。”西南石油大学大四学生唐豪说。在西南石油大学大学生生涯发展实验室内,记者看到,学生们在AI工具的帮助下制作简历、模拟面试,为不久后的求职做着准备……

IMG_20250424_105113

“我们以专业化训练及校本化数据深度学习开发的AI生涯咨询应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生涯咨询。”学校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中心主任张亦弛介绍说。近年来,西南石油大学将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立足“就业育人”,深入实施“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通过就业“出口畅”促进生源“入口旺”,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人才支撑。

IMG_20250424_103816

在采访中,记者得知,西南石油大学积极探索构建特色鲜明的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体系,完善“校级—院级—名师”立体化生涯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原创建成深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AI等数字技术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实验室。精心设计“生涯唤醒—职业发展—智慧就业”贯穿职业生涯发展全过程的12个核心实验环节,建设智慧就业“微空间”,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打造职业生涯发展泛在学习场域。

同时,西南石油大学推动课程改革,升级《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准备》体验式“翻转课堂”课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思想引领—职业认知—职业实践—生涯发展—就业赋能”五类职业发展活动,助力学生走稳走好求学路、求职路。“目前,我们各项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活动年服务学生达10万人次,切实提升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张亦弛说。

IMG_20250424_103714

产教融合,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如何培养能担当时代大任的高质量人才呢?西南石油大学实施“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领导干部、专业教师、辅导员持续深入学生社区,通过微党课、时事讲坛等让干部教师与学生“心连心”、科研名师与学生“肩并肩”、行业高管与学生“零距离”、文化大家与学生“面对面”。

“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大国工匠、油气田总工、企业劳模深入学生社区也是一个常态化做法,我们开展‘百名油田专家总工进社区’活动,覆盖学生4500余人次,112场次活动拓宽了学生视野,坚定了他们的能源报国志向。”学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秦海洋说。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也是西南石油大学做好学生培养、就业工作的重要手段。据学校招生就业处副处长余泽龙介绍,该校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通威等重点单位合作,建有国家级天然气现代产业学院、四川省光伏新能源现代产业学院、先进制造与真空技术产业学院等,项目覆盖专业超20个,全力推动产教融合走深走实。

微信图片_20250430155044

2023年,西南石油大学与中国海洋石油国际有限公司共建中海油全球战略硕士班,定向培养能源领域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共举办两届,培养了包含地质学、地质工程等4个专业的23名学子。“海油国际战略硕士班以‘理论+实践’双轮驱动培养国际能源人才,校企联动培养是其中的最大亮点。”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赵晓明说,学校课程体系精准对接行业需求,通过国际法、跨文化交际学等核心课程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企业导师通过真实项目案例,开展海外区块开发流程及跨文化工作技巧教学,通过“双师指导+情景模拟”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缩短校园学习与职场实战距离。

罗宇航是中海油全球战略硕士班的学生,他告诉记者,在战略班学习的过程中,自己不仅丰富了职业能力,更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与现阶段的学习目标。“在系统学习国际资源评价体系后,我针对性强化了专业英语和地震解释技能,为未来进入企业工作打下基础,这种‘入学即入企’模式显著缩短了成长周期,使我对职业发展路径有了清晰规划。”罗宇航说。

此外,学校化学化工学院还与山东京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博)共建了化工专业实习实践基地。2017年以来,化工专业卓越班每年在京博石化开展4周课题制实习,将炼厂的工程问题转化为实习小课题,学生带着课题上装置,在实习中分组解决工程问题,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课程负责人还会在企业开展现场教学,学生们晚上学课程,白天上装置,教师在装置上讲解炼化知识,把炼厂的装置转化为教具,工程问题转化为教学案例,车间转化为教室,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转化为作业和考题。

IMG_20250424_100835

“近两年,我们还在课题制实习基础上开展多专业跨学科课题制实习,每个小组均由化工、环境和安全专业学生组成,以增强学生的跨学科知识并培育跨学科思维能力。”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王豪说,“课题制实习以来,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了,专业自信和行业认可也提高了,目前培养的410名学生中,深造率达61.8%,深造学生100%选择化工及相关专业;就业对口率达92.5%,其中87.5%进入世界五百强企业。”

协同育人,让招生更“精准”

“在这里我看到了书本上没有的内容,矿物标本、古生物化石等让书本上的知识具象化,使我感受到地质学的神奇和魅力。”新都一中高一学生张绪铧说。4月24日,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大厅内开展了“世界地球日”校园开放日活动,“掷地有声”科普团队的王哲同学带领十几位来自新都一中的学生参观岩石展厅……

IMG_20250424_100410

这是该校地科院地学博物馆与新都一中深度联动,构建“大学资源下沉+中学实践创新”的协同育人模式,打造“科学启蒙—实践探究—目标锚定”一体化教育链条的生动体现。

据赵晓明介绍,地学博物馆会定期举办校园开放日活动,选派大学生科普志愿者与新都一中的青少年学生开展系列活动;新都一中也会组织学生来此研学,通过参与显微岩石观察实验、聆听专家科普讲座等,引导学生树立“能源报国”志向,报考地质相关专业,实现从“科普受众”到“学科后备军”的培养转化。

“我们积极推动校地、校校合作,构建‘大中小’协同育人平台‘拓招生’,目前已经与全国22个省份446所中学签订了优质生源基地共建协议,围绕思政教育、生涯规划、自然科普等研发大中衔接课程。举办了10届‘鲑鱼计划·寒假青春分享’品牌活动,参与师生达19825人,覆盖中学1700余所,累计向60多万余名高中学子传递了青春力量。同时,还邀请成都、雅安等地市教育主管部门入校围绕资源共享、平台共搭、人才共育共话合作。”余泽龙说。

责任编辑:刘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