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实施延安精神强党建“三一”工程以来,延安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以延安精神铸魂育人,以廉洁建设固本强基,以党建业务深度融合激活发展动能,成功打造了路遥文学精神育人品牌,构建了“三位一体”廉洁文化矩阵,实现了党建与学科建设同频共振。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学院党委锚定学校“三个示范校”建设目标,全力打造“三个示范院”的目标蓝图,奋力书写新时代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一年一亮点:以延安精神和路遥奋斗精神为引领,打造红色育人示范学院

延水汤汤,文脉悠悠。延安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始终将红色基因融入育人血脉,着力构建“延安精神+路遥精神”双轮驱动的育人体系。

校史馆红色教育第一课筑牢思想根基。为让红色基因深度融入青年学子精神血脉,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充分发挥扎根革命圣地的地缘优势,创新开展红色教育工作。针对新生,将校史馆作为红色教育首站,精心组织入学“红色教育第一课”。通过系统展示延安时期办学历史、珍贵文物和校友事迹,直观感受学校与革命圣地紧密相连的深厚底蕴,深刻领会红色基因内涵,为大学学习生活筑牢精神根基,从入学伊始便在心中播下红色种子,激发爱党爱国爱校情怀与学习奋进动力。

20250512152232595-15-b33f3.png

革命旧址现场教学深化理论认知。学院积极开展红色革命旧址现场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前往清凉山新闻纪念馆、宝塔山等革命旧址,依托丰富的历史资源打造生动课堂。在清凉山新闻纪念馆,学生面对泛黄的《解放日报》合订本等珍贵文物,聆听讲解员讲述革命时期新闻工作者“铁肩担道义”的事迹,让理论知识从纸面走向现实,使新闻专业学生深刻领悟新闻工作的使命与担当,坚定理想信念;于宝塔山,学院党委书记为毕业生开展最后一节党课,以宝塔山为鲜活教材,讲述革命先辈们在艰难岁月中坚守信仰、为革命事业不懈奋斗的故事,让毕业生们深刻认识到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引导他们思考在未来的工作与生活中,如何像先辈一样,勇挑重担,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建设大局。除此之外,学院还充分依托杨家岭、枣园、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鲁艺旧址等地开展党日活动,带领同学们参观珍贵文物、聆听革命事迹,以鲜活的历史为教材,在亲身体验中深刻领悟党的伟大精神与使命担当,从思想和行动上向党组织靠拢,真正将红色育人落实到党员发展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20250512152252543-82-ad074.png

南泥湾劳动实践培育奋斗精神。开展南泥湾红色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组织学生深入南泥湾劳动教育基地,亲身参与开荒劳作,挥动锄头,开垦土地,真切体会当年战士们披荆斩棘、开荒种地的艰难与坚毅。在收白菜的过程中,学生们弯下身子,小心采摘,感受收获的不易,同时学习蔬菜采摘技巧与储存知识,引导学生从乡土智慧中汲取养分,深度理解“自力更生”精神内涵,在实践中磨炼意志,培育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红色奋斗精神在学生心中深深扎根,达成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与精神培育的有机融合。

20250512152307922-5-f58bb.png

学院将持续以延安精神和路遥奋斗精神为引领,通过读红色经典、唱红色歌曲、演红色剧目、写红色诗文等形式,定期开展“读唱演写创”等文艺创演活动。在此基础上,全力打造路遥文化节等特色文化品牌,让青春舞台变身沉浸式思政课堂。同时,充分挖掘资源,使路遥文学馆的每件展品都成为沉浸式课堂,让知青文学研究中心的每块砖石都化作精神矿脉,学生们在讲解员的讲述中感悟精神内核。在一系列活动开展过程中,路遥笔下的奋斗者从纸页间苏醒,与新时代青年的足音同频共振,激励着青年学子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奋斗精神。

一年一难点: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打造效能治理示范学院

学院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贯穿始终,通过制度创新夯实党建根基、数字技术提升治理效能、文化浸润营造育人生态,着力构建党建与效能治理深度融合的新格局。

制度创新强根基,党建业务双融双促。在制度创新的棋盘上落子布局,以《党的基层组织工作实施细则》为经纬,将党的领导与学院治理有机协同,坚持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作风建设“指南针”,通过“三会一课”、党日活动等形式深化学习教育,以“第一标准”狠抓师德师风建设,以严实作风护航发展征程。此外,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延伸至学风建设领域,以“三进”工作强化学风督导,让清新学风与清正作风同频共振。党组织书记深入参与教学业务,从重大决策的“设计图”到执行落地的“施工图”,党组织全程在线、深度嵌入,带领领导班子走进班级倾听青春脉搏,深入宿舍触摸生活温度,驻守教室把脉教学动态;通过面对面座谈会等渠道与青年教师开展常态化谈心谈话,在思想碰撞中凝聚育人共识;扎实推进“我为师生办实事”活动,从基础设施优化到急难愁盼纾解,枝叶关情,件件实事串联起师生的获得感,真正把“党建两张皮”缝制成“治理一张网”。

20250512152321764-46-2f260.png

数字赋能提效能,智慧党建云上发力。在制度层面耕好党建“责任田”,还要在技术维度浇灌治理“示范田”。主动拥抱数字化浪潮,依托延安“互联网+党建”云平台打造智慧党建生态。指尖轻点间,理论知识“云学习”、党员成长“云档案”、师生需求“云响应”,搭建起服务直通车,真正实现数字赋能党建,智慧点亮初心,让红色基因乘“云”而行,既守住了延安精神的根与魂,又长出了智慧治理的新枝芽。

20250512152351230-36-2582a.png

文化浸润育新人,一体化社区润物无声。数字化手段为党建插上翅膀,“一体化”学生社区则让教育扎根土壤。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打造育人共同体,将党员学习坊、师生座谈会、文化长廊融入学生生活,建立健全“一体化”学生社区,形成“浸润式”育人环境。走廊的红色展板上演着“党史快闪”,就连去食堂的路上都能在书画展上品读廉洁诗词。这种党建生态圈,使党性教育像空气一样自然浸润,真正实现“人在路上走,廉从心底生”。正如学子们笑谈:“现在去食堂吃个饭,都能在书画展上‘吃’到精神营养餐。”   

一年一新点:以产教融合为抓手,打造校地融合示范学院

学院以校地融合为弦,立足革命圣地办学优势,以服务地方发展为导向,创新构建“专业实践+校地联动”的融合发展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让延安精神在服务地方发展中焕发新的时代光芒。

红色新闻实践,打造融媒体育人新平台。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积极推进红色新闻实践平台建设,着力打造融媒体育人新高地。新闻学专业与延安市融媒体中心共建红色新闻实践基地,与延安融媒发展集团建立校地协同产教融合平台,将《延安日报》作为学生专业实践的重要阵地,让学生在新闻采编一线积累实战经验、掌握前沿技术。

20250512152408081-26-de5da.png

校企协同育人,搭建产教融合新桥梁。2025年新春,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与延安风驰品宣公司首次合作的“我在延安过大年”产教融合项目正式启动,18名新闻系学子带着“用镜头记录三秦大地”的使命走进陕西卫视节目组。从清晨拍摄陕北说书艺人的彩排,到深夜剪辑外国留学生学习非遗剪纸的视频,学子们用数百小时的素材积累,在这种“真项目、真环境、真要求”的实践教学模式中,完成了从“新闻学子”到“文化传播者”的蜕变。当青海家庭代表说“延安的年味里,藏着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时,人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更是专业实践在产教融合中谱写的育人新篇。今年4月,校企合作再启新程,学院与风驰品宣公司共建“微短剧导演工作室”,并与佳能EOS青年影像学院持续深化合作,为新闻系学生打造集设备支持、剧本创作、拍摄制作、宣发运营于一体的全流程实践平台,让学子们在锤炼中掌握新媒体时代的叙事本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育人成效。

校地深度联动,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学院领导班子主动对接地方发展需求,院长党子奇、党委书记姬小龙带队走访西安、咸阳等地10余家单位,深入了解行业前沿动态与人才需求,为学院学生探寻契合的实习与就业机会。在服务地方教育发展方面,学院协同延安新区一中创新打造“三原色”地方特色课程体系,同时积极推进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与延安市宝塔区、安塞区等县区中学开展深度合作,共建教育实习基地,为师范生提供稳定的教学实践平台,使他们在真实课堂中锤炼教学技能。在与咸阳市高新梦桃学校签约仪式上,学院领导指着手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说:“80多年前,文艺工作者从这里出发走向人民;今天,我们的学生要带着延安精神的火种,在地方发展的热土上锤炼本领。” 

20250512152430812-16-99a9c.png

未来,学院将把校地融合作为激活学科生命力的破壁工程,构建协同育人网络,推进访企拓岗专项行动,与重点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在乡村振兴领域,将进一步拓展与安塞南沟村等重点帮扶地区的合作深度,通过实施“文化赋能乡村”专项计划,开展非遗技艺传承、红色文旅资源开发等项目,将文学创作与乡村发展需求深度对接,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承的双重效能提升,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的文化活力。

责任编辑:刘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