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实践凝练思想 建设团队共赴远方
——田玲名师工作室团队建设的实践探索
作者:田玲
发布时间:2025-05-09 16:21:23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陕西教育客户端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回望工作室走过的印记,每一步都满载着信心和力量。
从孤月独明到众星朗朗
2018年1月,宝鸡市教育局联合宝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经过申报、答辩,命名了宝鸡市首批中小学教育教学名师。跻身其间,除了激动和兴奋,更多的是对名师工作室建设的期待。
一开始,团队的组建颇为不易。按照要求,至少要吸收十名各县区的中青年骨干初中语文教师作为成员,且要求拥有省市区级教学能手的荣誉称号。寻找符合条件的老师,想办法要到联系方式,逐一打电话邀约,甚至还被有的老师当成了骗子……
还好我有陕西省田玲学带工作坊的成员打底,降低了难度。可是,团队组建之初,想开展个教研活动,成员们时间凑不到一起,也得不到支持,真是难上加难。所有宝鸡教育云平台的内容,全部都是我一个人写,一个人上传;开辟了简书“灵动语文”,也是我一个人在打理;转战到公众号“田玲的半亩方塘”,独自坚持写作、编辑、推送。工作室的老师都很忙,除了跟着我做课题研究的时候积极点,其他事情,很难落实。
而我自己,在不断地写作和经营阵地的过程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21年4月,顺利进阶为陕西省基础教育第四批名师培养对象,捧着陕西省教育厅和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发的田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牌匾,喜忧参半。喜的是自己的专业成长又有了进步,拥有了省市两级名师工作室;忧的是工作室不是一个人独自奔赴远方,而是必须引领一群人共同成长,可是,怎么才能实现呢?
从指导青年教师开始,或许能够突破瓶颈。于是,我选择有专业成长意愿,且勤奋踏实的青年教师作为引领对象,立足课堂教学,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亲徒弟渐渐多了,她们获得的不仅是教学专业的成长,也拿到了各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的荣誉;我又想方设法搭建平台,给年轻人创造机会,执教公开课历练,开展主题微讲座,指导做课题研究和发表文章……
就这样,经过几年不懈努力,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引领帮扶,团队的凝聚力越来越强,开始有老师申请加入工作室。
起初,我这个工作室主持人是孤月独明;如今,工作室成员已然众星朗朗。截至目前,工作室已经有六十名核心成员;各类成长共同体七个,累计四百余人。这些老师成为所在地市的教育教学骨干,继续发挥引领辐射作用,带动更多的老师走专业发展之路,助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从跟从模仿到不断创新
在工作室建设的过程中,师父曹公奇先生一直是我追随的航标。比如工作室的文化建设,微信公众号的每天一文,不定期进行研修学习资源的推送,每年召开学术年会。后来,我关注到江苏省名师工作室建设的任务驱动模式,进行了一些尝试。比如制定每年的研修计划,提出目标和要求,组织部分成员开展集中研修活动。
在跟从模仿的过程中,很快就发现,自己工作室的成员水平和师父工作室有差异,经费和江苏的名师工作室根本无法相提并论。那么,怎样才能独辟蹊径,做出特色呢?
首先,结合工作室成员的层次,进行赋能型成长评价,变“要求”为“开拓潜能”。经常进行鼓励和帮助,尤其是没有荣誉的年轻教师和乡村教师,让他们勇敢地在公众号晒文,在工作室进行主题微讲座,在教学研讨中发表观点……树立自信,提升动力。
其次,利用公益资源,组织成员开展线上集中研修。看到一些好的公益讲座,就及时推荐给工作室全体成员,建议共同学习。
第三,开展读书活动,进行好书推介,以读促写。
第四,坚持每日一文,为成员开设专栏,推送原创文章。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反思、下水作文、教育随笔、生活感悟等。
四个方面做到之后,夯实了工作室建设的基础,还算不上特色。我想,让工作室活动有规律,让工作室成员成长留痕迹,并依托微信公众号进行展示和记录。
深思熟虑后,我推出了每月一研活动。每个月精选与语文教学紧密相关的名家公益讲座,或者推介前沿语文研究论文,发布集中研修通知。学了,学得怎么样,有哪些收获?在每月一研的基础上,我提出了撰写研修心得的要求,字数不限,重在思考和实践。这样一来,集中研修的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成效更佳,有些老师的研修心得也发表在了报刊上,一举多得。
很多成员没有养成整理的好习惯。当一些紧急情况出现时,经常手忙脚乱。于是,我开设了每月专业成长印记,每个月第一天,将上个月工作室集中研修的内容和工作室成员在专业成长方面取得的各种成绩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既是整理和记录,也是相互学习和促进。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工作室成员在公开示范、讲座引领、文章发表、课题研究、荣誉获奖等方面,有了清晰的纵向自我成长曲线,也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和跟进,形成了工作室具象化的精神谱系。
阅读,是教师终生的事业。2023年开始,我们倡导每个成员不仅要读好书,而且要进行阅读推介或者写下阅读思考,每人每年至少阅读一本专业书籍,以个人专栏阅读印记或好书推介的方式在微信公众号推送,并将其纳入每年优秀成员的评选标准当中,以任务驱动成长,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在督促的过程中,我自己也被《教师报》评为“全民阅读教师领航”第二届“推动陕西阅读”关注人物。同行致远,成人达己,工作室建设实现了共读共成长的良好态势。
聚焦语文教学,凝心聚力,工作室自2022年开始组织成员写中考下水作文,集体参赛。以2024年为例,43名成员撰写了中考下水作文,参与《语文报·中考版》“中考同题作文竞写”征文活动,14人荣获一等奖,21人荣获二等奖,8人荣获三等奖。我们还组织成员参与教育教学书籍的编写,提升文本解读能力。以赛促思考,以写促进步,有力推动了团队发展。
创新学术年会形式,从仪式感、氛围感、学术性、成长型四个方面入手,不断提升学术年会的效能。以2024年为例,联系了宝鸡的网红书店当当书店作为学术年会的举办场地,提前部署,发通知,拟议程,评选先进,制作证书,安排内容,布置场地,组织会务。在往年总结表彰、学术报告、年度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了流程和内容创新:保留总结表彰和年度规划,将学术报告变成针对性的微报告,展示汇报答辩的流程,分享青教成长的路径;增加微型课展示与评价,给予更多成员历练的机会。并联系宝鸡中学语文教育学会,给予学术支持。一课一评一颁证,强学术,促成长。以签到和赠书开场,以书法家赠春联写福字和拍摄工作室全家福收尾,年会的氛围感和仪式感成为成员难忘的回忆。
不断开辟新阵地,拓展辐射半径,也将工作室的名片擦得更亮。2024年,我们除了微信公众号、宝鸡教育云平台之外,又跻身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西南大学主推的“寻找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之列,在陕西教育网络名师平台开设了专栏,新阵地的开辟,让更多成员被看见,潜能被发掘。我们和江苏省的名师工作室联合开展教学研讨活动,让我们工作室的名字在教育前沿省市亮起;我们给北京房山区和甘肃省优秀教师分享名师工作室建设的经验,让陕西名师工作室建设的路径成为可复制的蓝本。坚持不懈,协同发展,为基础教育发展贡献更多的陕西力量。
从教学实践到成果积淀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践为空。我们始终坚守语文课堂,语促思维启智,文润心灵立德;坚持教学即研究,记录自己尝试的、思考的、成功的、失败的种种现象,到理论中寻找支撑,把思考变成文字,变成研究的课题,工作室近三年省市级课题累计立项和结题171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把教学追求凝练成“3L4D”的灵动语文教学思想。“三灵”(设计灵巧、教法灵活,思维灵敏)主要站在教的角度,基于核心素养的四个层面,紧扣学生的母语建构,灵动选择教学内容,创意教学设计,灵活选择教法,关注思维发展。“四动”(主动探究、互动多样、动态生成、动向追踪)主要从“学”出发,立足学情,关注学法,从学习兴趣、师生互动、点评指导、当堂反馈等多个角度实现基于语言本真的课堂灵动。
教学思想是从实践中凝练的,也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思考和修正。我们在课堂去反复实践,并借助做学术报告的机会将研究实践的思考进行推广,然后把成熟的思考形成文字作为研究成果。沉淀后再将课题研究成果变成教育教学行动的方案。
在这样的淬炼过程当中,教学思想便会外化为个人的专业成长。工作室近三年,4名特级教师,2名正高级教师,3位省名师培养对象,16名省市级学带,43名省市级教学能手,233篇文章发表,公开示范课和学术报告364场次,获得各类荣誉378个。送教送培足迹实现陕西省地市全覆盖。
工作室勤学笃行,求是创新,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力。我们将继续秉持同行致远理念,践行教育家精神,以任务驱动、教育科研、相互学习、团队辐射带动激发潜力促进教师成长;传播教学思想,启智润心,立德树人;言为士则,带领更多的老师实现专业成长,惠及学生,回报社会,共赴基础教育的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