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潼关县各学校紧紧围绕“双减”政策要求,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和课后服务模块,构建丰富多元的劳动课程体系,专门设置劳动课与社团课,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与实践平台。

一是丰富内容,聚焦劳动育人学科本质。各学校结合本校实际,确定各学校的劳动教育目标,细化并完善本校劳动教育机制,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劳动育人校本课程。每周坚持上好劳动教育课程,劳动学科任课教师按照劳动教育课堂实施的基本范式、主要课型及实施流程,扎实开展校本化劳动育人活动,整体推进学生劳动核心素养提升。

二是整合资源,打造劳动协同育人场地。各学校积极与校外实践基地对接,定期带领学生走进种植基地进行校外劳动实践,了解多种蔬菜、农作物的特点和生长环境,了解现代产业的工作流程,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广袤土地,并通过不同基地的不同模式开展劳动体验项目,让学生厚植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理念。

三是家校协同,赋能劳动育人价值意蕴。强化家长参与指导作用,建立家校协同联系机制,发挥校委会、家委会作用,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共同营造劳动教育良好氛围。在家长会中融入劳动教育素材,与家长探讨如何将劳动教育融入家庭日常生活。通过布置家庭劳动任务,如洗碗、扫地、整理房间、洗衣服等,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劳动能力。低年级学生从简单的自理任务做起,高年级学生则承担更复杂的家务,如烹饪简单饭菜、擦拭玻璃等,为家人分担辛劳。

四是多元评价,助推劳动育人质量实效。探索劳动评价机制,对应学生劳动目标,确定评价指标,制定评价标准,从课堂教学、劳动素养、课程开发、学生培养等方面作为劳动教育评价的重要依据,形成教研带动、学校行动、家庭互动、基地活动的“四力联动”劳动教育机制,积极构建全环境劳动育人新格局。

今后,潼关县各学校将进一步深化劳动教育改革创新,努力构建更加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让劳动教育之花在学校绽放得更加绚烂多彩。

责任编辑:黄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