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5日至29日,我与57名同仁受教育局委派,奔赴重庆开启研修之旅,通过实地观摩、深度对话与专题学习,触摸到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脉搏,也收获了照亮未来教育之路的智慧之光。

一、掌舵者的格局与行动

此次研修走访的五所幼儿园,无一不印证着“顶层设计决定发展高度”。如同在曙光幼儿园的所见,从曾经的“农村山顶洞幼儿园”蜕变为区域标杆,离不开园长敢为人先的胆识与长远规划。她以生态教育为核心理念,奉行“课程环境化,环境课程化”,将园所的每一寸土地都化作教育的载体。这种从理念到行动的精准落地,让我深刻意识到:园长既要做把握政策风向的“瞭望者”,更要成为凝聚团队、深耕实践的“实干家”,唯有如此,才能让办园理念真正“生根发芽”。

二、让儿童成为教育的主角

如果说顶层设计是幼儿园发展的蓝图,那么“儿童本位”理念的落地则是这张蓝图得以生动呈现的关键画笔。在重庆市江北区新村幼儿园,憨态可掬的“大狮子”装置遍布园区,有的趴在滑梯旁像是守护天使,有的蹲坐在角落仿佛在聆听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每一处墙面都记录着孩子们的探索足迹;朝阳幼儿园以巴渝文化为底色,打造“蜡梅花开”“北碚河水豆花”等三十多个园本主题活动,让孩子在真实场景中感知家乡文化。这些园所将“儿童本位”理念融入环境创设与课程设计的每个细节。正如朝阳幼儿园里,孩子们亲手制作的剪纸装饰走廊,在“北碚剪纸小传人”活动中,从选材、设计到成品,全程主导,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让我明白,优质的学前教育,应是让环境“说话”,让课程“生长”,让儿童的声音被听见。反观我们园所目前在环境创设中,对儿童主体性的关注还不够充分,未来需要进一步调整优化。

三、激活发展的内生动力

弹子石幼儿园将科技创新与地方文化融合的园所文化建设,正是以科研课题为突破口。他们通过系统性研究,探索出“构课程、提素养、促养成”的文化建设路径,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课程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园本课程体系。这种以科研驱动创新的模式,让我深刻认识到:课题研究不仅是学术探索,更是破解教育难题、推动园所发展的核心引擎。反观我们园所目前的科研工作,还存在碎片化、缺乏系统性的问题。未来我将借鉴弹子石幼儿园的经验,从园所实际问题出发,组建科研小组,制定长期科研规划,让科研真正为园所发展赋能。

四、站在巨人肩上眺望远方

培训尾声,专家们的讲座为我们注入了理论清泉。张家琼教授结合新村幼儿园的教育评价改革案例,深入浅出地解析评价体系的构建逻辑;杨小萍教授以曙光幼儿园课程建设为样本,分享基础教育成果奖申报的宝贵经验;李传英教授则从儿童立场出发,结合朝阳幼儿园实践,阐释课程建设的六大逻辑。这些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让我意识到:借助专家智慧,才能突破认知局限,为园所发展锚定更科学的方向。我园在专业引领方面相对薄弱,未来计划积极与高校专家建立联系,引入外部智力支持,助力园所发展。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此次山城之行,既是一次知识的汲取,更是一场思想的觉醒。未来,我将以这些鲜活的案例为镜,在园所文化建设、课程创新与团队发展中深耕细作,与幼教同仁携手,让教育理想在实践中绽放光彩。

责任编辑:黄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