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石油大学毕业生扎根基层践行青春誓言——
“每一米进尺都是对初心的考验”
发布时间:2025-05-06 11:00:24 来源:陕西日报
在定边县的土地上,长庆油田第五采油厂姬塬油田的钻机日夜轰鸣。这里,有一对从西安石油大学走出的“石油夫妻”——樊妍菲和马新宇。毕业后,他们便扎根油田,一步步成长为技术骨干,将青春与智慧倾注于祖国的能源事业。
多年来,西安石油大学毕业生以“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特质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每年学校有近70%的毕业生投入建设西部、奉献基层的热潮,为西部大开发和基层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血液。
“我们是事业上并肩作战的队友,也是生活中相互扶持的伴侣。”4月30日,樊妍菲笑着说。
这对夫妻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好学求是、积极向上、意志坚定……两人一起从事石油地质勘探开发工作,常常在办公室探讨技术难题,碰撞思维的火花。
“并非每次讨论都能达成一致,但争论本身也能带来成长。”马新宇说。
樊妍菲主张稳扎稳打,以数据为纲。在石油勘探中,录井的岩屑荧光反应是评估储层含油气性的关键指标,荧光越强,油气含量越高。她认为,应以高产探评井为核心,按合理井网井型向外拓展。若新井荧光反应理想,则继续推进;若反应不佳,则及时止损。
马新宇则更注重地质条件的宏观综合分析。姬塬油田地处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地下裂缝多,地层水矿化度高,多层系含油。他担心若仅凭初期数据就过早定论,可能会错失潜在的高产油藏。
尽管方法不同,但他们的目标始终一致——找到更多石油,为祖国能源事业贡献力量。在一次次技术交锋中,两人的专业能力不断提升,彼此之间也更加默契。
“每一米进尺都是对初心的考验,每一口油井都是写给大地的‘深刻情书’。到一线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新时代石油青年的使命和责任。”这是西安石油大学毕业生何文博的青春誓言。
2017年考入西安石油大学后,何文博一直向往成为一名石油钻井人。2021年,他的愿望实现了。
何文博初到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时,正值八九月风沙季节,饮风嚼沙是工作的常态。风沙退去便是高温,干活时身上的衣服常被汗水浸湿,荒芜的沙漠仿佛要把身体的水分吸干。
何文博工作的第二站是北疆,正赶上钻井队冬季搬家。隆冬时节的北疆,气温最低零下40摄氏度,滴水成冰、寒风刺骨。何文博和同事穿着冻得跟钢板一样硬的工靴,踩在厚厚的积雪中,丝毫不敢懈怠,只为让井架按期矗立在雪海。
“辛苦却值得!”何文博说,“得知所钻的井获得高产工业油流的喜讯,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一线的经历让我真切体会到了石油钻井人的艰辛与勇毅。”
累计驻井作业700余天,所在井队连续3年年进尺超过2.5万米,带领队伍完成16口高难度探井、水平井施工,在新疆油田重点区块创下多项施工纪录……
如今,成为中国石油西部钻探准东钻井公司XD70505钻井队队长的何文博正以“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赤子之心,谱写着新时代石油青年的壮丽篇章。
今年是西安石油大学毕业生赵松扎根塔里木油田哈得采油气管理区的第十个年头。10年来,他脚踏实地,从一名实习生逐步成长为塔里木油田公司哈得一联合站站长、党支部副书记。
作为骨干,赵松参与了富满油田建设工作,带队完成了多项急难险重任务,为富满油田“两横两纵两中心”地面骨架格局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2022年,富满油田Ⅱ区地面骨架工程启动。面对装置建设周期短、多套装置同时投运任务重、冬季投运冻堵风险高、队伍新员工多等困难,赵松作为青年突击队队长再次顶了上去。战风沙、斗酷暑,他和同事用拼搏确保满深联合站按期一次性投产成功。满深联合站投产后,面对硫化氢含量升高、装置负荷受限问题,他认真研究、实践,在现有条件下将装置的处理负荷由50%提高至90%,为管理区冬季保供工作提供保障。
历次项目建设中,赵松累计优化设计300余项,排查质量隐患1200余项。
在塔里木盆地的钻机轰鸣中,在准噶尔盆地的油田里,一批又一批西安石油大学毕业生用青春丈量祖国能源版图,用实干诠释新时代石油青年的责任与担当,用奋斗书写“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时代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