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多娇品美景,入情悟理学游记——八下第五单元“游记”作品复习
作者:李敏
发布时间:2025-04-29 23:21:30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陕西教育客户端
学习目标:
1、通过对八下第五单元游记作品用词、句式、修辞、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复习梳理,深度理解游记作品的特点。
2、能够学习课文之法,以投稿的标准撰写一篇蕴含个人独特感受的游记作品。
学习过程:
情境导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行”更是一种诗意的阅读。在八上的语文旅程中,我们欣赏了或清幽、或雄奇、或秀丽的山水篇章;即将驻足的八下第五单元,让我们在回顾与想象中遨游世界,深入了解游记的特点,顺利完成以下任务:
亲爱的同学们:
我们陕西有许多陕西山水风光、人文胜迹值得书写,请选择一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美景积极练笔,鼓励将你的优秀习作投稿“三秦印象”公众号。
“三秦印象”公众号编辑部
任务一:回溯经典感文体
1、“文章是案头的山水”。回味八上第三单元“山川之美”中古代诗文的山水游记作品,感受三峡、承天寺、小石潭等地的独特风光,获得美的享受。
2、谈谈自己对游记散文的印象。
【聘怀游目】: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晓雾将歇,原鸟乱鸣;昔日欲颓,晨鳞竞跃。
庭下入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链接材料】
《辞海》解释“游记”:
“文学体裁之一,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生动的描写,记叙旅途中的见闻、某地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和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等等,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交流归纳】
概念:游记是叙写游览中的所见所闻,并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文章,属于散文的范畴。
游记三大要素:“所至”“所见”“所感”
任务二:跟着课本去旅行:“所至”
1、选择本单元的一篇课文,用画线路图的方式梳理游踪。
2、试比较《壶口瀑布》中雨水期和枯水期观察角度的不同。
【梳理游踪】
《登勃朗峰》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一滴水经过丽江》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绘制游踪路线图,感受游记作品游踪“移步换景”的特点。
重点比较《壶口瀑布》中雨水期和枯水期的观察角度,理解“定点观察”视角对景物的多角度观察方法。理解作者可以根据游览经历进行艺术化裁剪,形成主体化游踪的特点。
梳理《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的游踪,理解游踪也是“时间”与“空间”的 交织。从而建立对游记“游踪”的深度理解。
任务二:跟着课本去旅行:“所见”
3、结合文中的精彩句段体会景物的特点,积累并灵活运用语段来推介美景。
示例:“我们现在的位置是 壶口瀑布河心的一块大石头上 , 你看(听、闻),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原句摘录)雄奇壮观、奔腾不息的黄河水(特点)值得你来打卡。
【美句聚焦】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虚实相生)
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地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用词传神)
《登勃朗峰》:
俯瞰脚下峡谷,只见一股清流急湍其间,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整个黑首道上,到处瀑布倾泻,轰鸣作响。
(视听结合)
【设计意图】
游览中看到的山川风物、名胜古迹或风土人情是游记作品的主要内容。通过设置任务“让学生推介美景”引导对课文精彩生动绘景语段的品味揣摩,启发联想想象,获得审美熏陶,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任务二:跟着课本去旅行:“所感”
4、作家梁衡在《美的三重境界》中说到:“第一层是形境,形象的美;第二层是情境,抒情的美;第三层是理境,哲理的美。” 请找出课文中表达作者感受或思考的句子,品析作品深处的情与理。
【山水悟道】
《黄河颂》: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登勃朗峰》:良久,我们终于感悟到,眼前的绚丽色彩以及它们的无穷变换便是我们从漂浮的肥皂泡中看到的一切,肥皂泡所过之处,种种色泽变幻,无不尽摄其中。
【设计意图】
《黄河颂》面对一川黄河水不同命运和水雾折射彩虹景观的联想与思考,用由实入虚的笔法将自然现象与民族精神贯通,形成从具象到抽象、从感官到精神的审美升华。《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在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登勃朗峰》登山途中美景宛若肥皂泡的联想,传递出作者关于自然、人生的慨叹与思考。通过凝视游记作品中作者所思所感的句段,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游记作品的美,不仅是传神景语流露的抒情美,更是深邃感怀彰显的哲理美。
任务三:学获真章巧升格
“山水是地上的文章”。请以投稿标准修改自己的游记习作,并在班级内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游记作品,引导学生对“所至”“所见”“所感”形成自己的见解。以“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教学理念完成习作修改,发挥教材中课文的范本价值,做到游记训练有章可循。强调“以投稿标准修改”,意在敦促学生思考归纳游记作品的特点,明确写作要求,力争提升习作质量。
【写作标准】
【写法指导】
【教师寄语】
带上文字去远行吧,
不必等风来——
你读过的山川,
正躺在段落里呼吸。
当锦绣秦川、险峻华山耸立于作文的纸页,
当滚滚黄河、奔腾壶口漫上你的心田,
......
别忘了:
把“我”种进风景的褶皱。
听,人生的攀登与超越在高声放歌,
时间与生命的力量在远方欢腾,
而你笔尖的墨,
该洒向情感与思想的河床。
旅行的真谛,
是带动你的灵魂,
去寻找生命的春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