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60余场科普实验课覆盖千余家庭
大学生志愿者用心点亮童真
作者:陈静
发布时间:2025-04-29 17:40:40 来源:西安日报
在科普实验课堂上,孩子们被奇妙的干冰实验所吸引。(受访者供图)
在西安市长安区,每周六都会出现这样的场景:20多个孩子围在临时改造的社区“实验室”操作台前做实验,沉浸式感受科学的魅力。这些由西安邮电大学“科学小巴士”科普实践队的大学生志愿者设计的科普实验课,家长只需支付10元材料费,孩子就能参与。一年来,60多场科普实验课覆盖千余家庭,这些大学生志愿者也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科普新路径。
“科学小巴士”变身“行走的科学课堂”
“它怎么知道我想让它转身?是不是装了人体感应芯片?”4月19日,在长安云·西安科技馆,7岁的晓轩发现悬浮的机械飞鱼装置会随人体移动变换姿态时,脱口而出的追问让志愿者感到惊喜。
“老师!我的圆盘滑得更远,因为我选了更光滑的木板!”而在摩擦力体验区,书苑社区30多个孩子围在斜坡装置旁,看着圆盘从不同材质的斜坡滑下,兴奋地讨论“圆盘滑得更远”的原因。他们伸手触摸坡道,在直观操作中感受并理解不同表面之间摩擦力的差别,从被动听讲的“观众”变身为主动探索的“小科学家”。“你觉得还有什么方法能让小车跑得更快呢?……”大学生志愿者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结论,而是让孩子们互相占领滑道PK,并鼓励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想法。
以上都是发生在“科学小巴士”科普实践队“行走的科学课堂”中的一幕。孩子们敏锐的探究意识,源于过去一年里他们参与科普实验课的积累。
“我们不是在组织参观,而是在延续教学。”实践队负责人、西安邮电大学老师梁旭介绍,60分钟的课程里,孩子们要完成三四个生活化实验。每次实验结束,每个小朋友都会在他们发放的知识小册子上记录自己的相关发现。
“高校志愿者团队组织公益活动,不仅专业,还能把抽象的科学知识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体验。孩子很喜欢,每次都拉着这些志愿者的手追问下次活动是什么时候。”家长李女士对这样的公益活动大为赞赏。
让孩子们亲手打开科学的盲盒
“以前读书时,老师会让我们反复背诵实验步骤和原理,我们却很难真正理解科学的乐趣。现在做科普,也是在弥补当年的遗憾。”33岁的梁旭谈及组建科普实践队的初衷时说,他们想做的就是利用高校资源和科普优势,让孩子们亲手打开科学的盲盒。
2024年4月,在学校和西安市科学技术馆的支持下,“科学小巴士”科普实践队组建,将科普教育与志愿服务深度融合,以实际行动践行“教育双减”中科学教育“加分”行动。实践队每周深入社区、学校,为孩子们开设多学科实验课程。“我们的课件不仅有标准实验流程,还设置分层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比如讲解水的表面张力时,基础环节是演示硬币浮水,若孩子们兴趣浓厚,就进一步观察加入洗洁精后,硬币为何无法再浮起,真正实现在‘做中学’。”梁旭说。
此外,团队还要求志愿者录制实验操作视频、打磨讲稿,通过精准设计互动节点,让科普课堂从“听故事”变为“创故事”。
除了实验课,团队还创新推出科学情景剧,将化学、光学知识融入故事,剧中角色通过实验解决问题,以新奇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向孩子们传递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同时传递环保理念。
探索科学教育普惠化常态化可行路径
截至目前,该团队已发展到60多人,志愿者以计算机系学生为主,足迹遍布长安区郭杜街道、韦曲街道以及临潼区、长安区的乡村小学和村委会,累计开展60多场、200余次趣味实验。
“刚开始跑社区时,我们带着实验器材反复解释我们是在做公益活动,但是总不被理解,甚至被误认为是推销人员。”梁旭回忆,面对信任壁垒和安全顾虑,团队用现场演示、风险预案赢得认可,课程也从最初的二三十个实验拓展至近百个。
城乡科普资源的巨大落差,让团队将目光主要投向乡村。在乡村的小学、村委会开展活动时,孩子们对各类实验表现出的惊喜与渴望,让志愿者们坚定了“共享科普资源”的决心。梁旭说,他们还计划通过共享实验课件、提供免费技术支持等方式,帮助乡村学校自主开展科普活动。
“带孩子们走出课堂开展实践活动,是今年我们迈出的一大步。”4月27日,梁旭坦言,公益性质的户外实践面临多重挑战,尽管过程艰难,但每当看到孩子们在实践中专注探索的眼神以及家长的积极反馈,团队成员觉得所有付出都有了意义。
谈及今后,梁旭希望能与国防教育基地、气象站、地铁车辆段等场所合作,打造更多免费开放的实践基地,让科普教育不再是“临时打卡”,而是融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我们的力量毕竟有限,希望推动高校智力资源与社区、中小学的深度联动,期待更多高校加入,共同拓宽科普教育的覆盖面,为孩子们打开科学之门,探索科学教育普惠化、常态化的可行路径。”梁旭说。
“沉浸式体验”破解科普持续性难题
近几年,“不刷题的吴姥姥” “海洋科普老顽童”等科普“大神”迅速走红。他们往往结合几个神奇的小实验,将道理用浅显易懂的话语讲述出来,生动有趣的同时干货满满,俘获了不少大朋友和小朋友的心。
对此,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民生组组长、省社科院研究员石英表示,科普博主凭借短视频的便捷性,能快速传播知识,覆盖更广泛受众。而以西安邮电大学“科学小巴士”科普实践队为代表的线下科普,则聚焦于课堂内外的“沉浸式体验”,通过现场操作、互动答疑,让参与者在触摸、观察与实践中深度理解科学原理。这种模式不仅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科学思维,核心价值在于破解了科普持续性难题。
“线上线下结合、校内校外结合构建起立体化的科普教育网络,让科普教育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让科学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石英强调,在人工智能加速发展的今天,这种创新模式的价值尤为凸显。他认为,西安丰富的高校资源能为科普创新注入强劲动力,高校志愿者团队以专业知识为支撑、以公益精神为内核,探索出社会力量参与科普教育的新范式。
“这不仅是科学教育的创新,更是社会协同育人的生动实践。当科学的种子在课堂、在网络、在生活的每个角落生根发芽,我们终将培育出一片充满创新活力的科学沃土,为科技强国建设奠定坚实根基。”石英说道。


